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认为,中国同阿拉伯的文学交流始于公元七世纪,至今翻译成汉语的阿拉伯文学作品大约三百多种。在肯定成果的同时也应当重视不足。“建国以前”这个历史阶段包括明末清初有《古兰经》的零星译文起直到1912年2月清帝退位以及1912年到1949年4月的中华民国。在这将近三个世纪的时间里只有6种阿拉伯文学作品问世,大部分的是在中国流传已久的《古兰经》和《一千零一夜》的各种节译本和个别全译本,其中不乏对后世有影响的名译。此外还有《天方诗经》、纪伯伦散文诗、《埃及童话集》以及《童年的回忆》。但由于时间太久,大多已经散佚。1949年10月1日以后的3个月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前统称“十七年”,在日渐稳定的环境里阿拉伯文学译介萌发生机。出于支持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需要,国家支持翻译阿拉伯文学,但受到时代的影响,这段时期走过了一段准备、高潮、低谷的曲折历程。“十七年”间的翻译事业重点放在了现代文学作品的翻译上。最突出的成果在于爱国诗歌,但大多从其他语种转译;另外一些优秀的阿拉伯短篇小说也由俄、法、阿等文字介绍过来,主题多是反映社会万象的现实主义作品。1976年10月是外国文学翻译新阶段的起点,阿拉伯文学译介蒸蒸日上,至今方兴未艾。绝大部分译作和研究的文章都是这一时期的成果,无论诗歌、小说,还是戏剧、散文、游记、报告文学、传记、回忆录、书信、民间文学、儿童文学、文论甚至电影剧本,都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尤其要注意的是,历来深受欢迎的《一千零一夜》得到了次数最多的再版、改写、重译、节译;纪伯伦所有作品都译成了汉文;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中国掀起了马哈福兹作品翻译出版的热潮;一些在阿拉伯世界有影响力的作家在中国也不再是空白。在肯定成果的同时,也应该重视阿拉伯文学翻译的数量和质量都远不够理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