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脾主运化”为维持脾脏象功能活动之核心,具有运化水谷生成精微,滋养五脏六腑形体官窍之功能。其理论内涵的最终形成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历代医家对“脾主运化”的理论均有深入研究,其演变过程经历了先秦两汉、晋唐、宋金元、明清四个时期。由初期“为胃行其津液”以“运”为主,逐渐演变为“运”与“化”相结合。不同时代不同医家有着不同的学术观念,对“脾主运化”理论,均是从某一方面的发挥与运用来进行阐释,在理论上缺乏系统的整合。因此结合时代背景对“脾主运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脾主运化“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脾主运化”脏象基础理论的核心名词术语进行研究,从古代医籍入手,对脾气、脾精、脾阴、脾阳、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脾为后天之本、脾藏意8个名词术语,分别从发生学、古代哲学、中医内涵角度进行梳理,从中得出脾主运化的功能机制,将其与脾主运化理论的演变过程相结合,最终明确脾主运化理论的概念内涵及其历史沿革。课题来源本研究来源于国家973计划“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的继承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3CB531701材料与方法1.书籍纳入标准1.1辞书核心术语选择方面,以四部中医药名词术语著作为标准1.1.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1.2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3李振吉.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1.4袁钟.中医辞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2.古籍书目1.2.1古籍纳入标准(1)反映各年代中医学研究成就,具有学术价值(2)医学界公认的,历代名医著作(3)现存获得(4)对脾脏象理论具有贡献的2.方法从四部中医药辞书中找出4356条与脾相关名词术语。从中筛选出与脾生理、病理、病证名、治法治则、形体官窍志液相关核心词汇178条。将其进行整理,选出直接与脾主运化相关核心词条19条。脾气、脾精、脾阴、脾阳为脾主运化之基础,脾主升清为脾主运化功能核心,脾藏意、脾为后天之本为脾主运化功能之外延,故从19条中选出脾气、脾精、脾阴、脾阳、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脾为后天之本脾藏意8个名词术语进行分析。从研究平台中的古代医书入手,采用信息归纳方式将词条进行逐条梳理,结合哲学含义、医学含义、概念源流,对“脾主运化”脏象基础理论8个核心名词术语进行分析,最终明确脾主运化概念内涵及其历史沿革。结论1.脾精与脾气同为存于脾脏内之精气。运化过程中,脾气将脾精向上输送至心肺,从而化生气血滋养周身。两者相比较,脾精为化生气血的物质基础,脾气为推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将精微物质输布至全身的基础动力。2.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阴阳是两个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统一体,阴阳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脾脏之中亦有偏于阳与偏于阴的两部分,即是脾阳与脾阴。脾阳为脾之阳气,脾阴为脾之阴气。二者协同促进脾对饮食的消化吸收与转输。3.脾主升清意在“脾气散精”。脾运化过程中,脾气、脾阳协同将精微之气上输至心肺,从而化生气血,滋养周身,可见脾主升清为脾主运化的功能核心。4.脾主运化为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基础。人体内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及血液、津液的生成均赖脾运化之功能。脾为中土,运化功能为滋养周身脏腑组织提供了物质基础。5.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营阴,营阴为“意”所居之处,故脾运有权,精微营养充足,意才有处所藏,人的情志、记忆、思维活动才能发挥正常。故脾藏意的实现源于脾运化水谷精微生成营气,以营养意。6.“脾主运化”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历史沿革性,先秦两汉时期“脾主运化”功能由脾胃协同完成(以胃为主),脾侧重于“转输精微、津液”的功能。晋唐时期在继承原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脾“腐化消磨水谷”,补充了“脾主化”的生理功能。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中提出了“脾主运化”一语,但其理论只是初步形成尚未完善。金元时期李东垣强调气机升降是脾健运的关键,益气健脾,主张“行清气而上”。明清时期“脾主运化”理论得以完善,可初步将运化“食”与运化“水”区分开。并明确提出“后天之本在脾”,将脾主运化功能理论发挥极至。7.人体的气血生成源于饮食化生的水谷之精。脾运化水谷精微,外养皮毛筋骨,内养脏腑,灌溉四旁滋养肝肺心肾四脏,故五行中唯有土象能与之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