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国际间的接触。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这一过程中,翻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戏剧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戏剧既是一种文学体裁,也是一种高雅艺术。这一双重性使戏剧翻译研究领域问题颇多。以前,大部分的理论家把戏剧翻译看作是文学翻译的一部分,试图在戏剧翻译中套用文学翻译的理论,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翻译研究的主导原则是对信息的忠实转换,然而在文学翻译里,完全忠实很难实现,戏剧翻译就更为复杂。现代语言学理论不能完全分析戏剧翻译的特点,因为戏剧是为舞台表演创作的,语言比起其他文学体裁更有活力。因此,戏剧翻译从语言学的最新发展中得到的支持不多。鉴于至今对戏剧翻译的学术关注相对较少,本文的目的在于丰富这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本论文拟分为6部分。第一章概括全文,说明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之后,介绍了本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及全文的结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通过对戏剧的定义及分类的分析,总结了戏剧翻译的目的和特点。戏剧最早出现在约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人们普遍认为戏剧是从仪式演变而来。另一种看法相信戏剧来源于人类对讲故事的喜爱。20世纪早期戏剧被传入中国。戏剧语言主要有三大特点:个性化、口语化和精炼。具体来说,一、戏剧中的对话揭示角色的性格,使一个角色区别于其他角色。二、演员的台词来源于生活,是非正式语言。三、欣赏戏剧演出是即时的,如果句子太长,太复杂,观众会跟不上,直接影响到舞台效果。广义来讲,翻译承担着沟通不同文化的功能。狭义地讲,翻译戏剧作品的目的是保证观众完全理解源语言及其文化。戏剧文本的翻译与散文、小说和诗歌的翻译有极大的不同。戏剧译者一般会格外注意口语、可表演性和个性化语言的翻译。第三章是理论部分。这部分讨论了近年来的戏剧翻译理论。西方对戏剧翻译的最新研究基本上遵循两条途径:语言学方法和以目标文本、目标文化和接受者为导向的方法。第一种方法忠实语言学和文体学的元素。彼得·纽马克即属于这一种。纽马克是著名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和语言学家。他的翻译理论里引入了两个核心的概念: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纽马克的理论中,交际翻译指为译文读者制造的效果尽量近似于对原文读者所产生的效果。语义翻译试图在目标语言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容许的范围内,尽量翻译出原文确切的语境意义。理论上这两种方法之间有很大差别。他还建立了文本功能、文本类型及翻译之间的联系,根据文本的功能把文本分为6种类型:抒发类文本、资讯类文本、呼唤类文本、审美类文本、应酬类文本、元语言类文本等。其中,前三类文本是被经常讨论的文本类型。纽马克认为戏剧是典型的抒发类文本,应以语义翻译为主,交际翻译为辅。相对于强调语言学和文体学的第一种方法,西方关于戏剧翻译的第二种方法把重心放在对译文的接受和受目标语言系统影响的戏剧译者所作出的选择上。苏珊·巴斯奈特是这一方法的重要人物。巴斯奈特提出了5种翻译戏剧文本的策略:将戏剧文本视作文学作品、以原文的文化背景为框架文本、侧重“可演出性”的翻译、将诗体剧译成其他形式、合作翻译。她认为第5种翻译很有可能是效果最好的。英若诚作为导演、演员和翻译家的特殊身份使其有可能深刻理解源语言文本的思想从而选择最优的翻译策略。他认为戏剧译者应该保证戏剧译本既适合阅读又适合演出。英若诚的戏剧翻译理论主要包括四点:可理解性、可表演性、人物个性化和语言精练。第四章介绍了《茶馆》及其作者老舍,以及该作品的两个英译本。戏剧语言的特点是本章,也是全文的主要内容。戏剧语言的三个特点包括口语、个性化和简洁凝练。第五章从北京方言、口语化和中国特色语言等方面对《茶馆》的两个英译本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分析。作者试图找到两位译者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以及在具体条件下分别遵循的翻译原则。文章结尾是对全文的总结,主要成果包括戏剧语言的特点和三个影响戏剧翻译质量的基本因素,即可理解性、可演出性和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