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2001年实施,在课程的评价、管理、实施、功能、结构、内容六个方面作了全新的规定,同时,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也有了很大改变,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者”、教学活动的“反思性实践者”、教育教学的“合作者”、课堂教学的“开发者、研究者”。这就要求我国教师教育应该作出相应的措施予以保证新课改的顺利进行。笔者选择此课题进行研究,希望能找出我国教师教育培养与基础教育改革之间的差距,优化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使其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教师。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笔者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小学新教师、主管教学的校长进行访谈,了解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师范生的从教能力。与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大四的学生进行访谈,了解教学实践情况。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我国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需要改进之处:培养目标脱离基础教育实际需要、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管理观念落后、教学实践效果不佳、教学评价单一等。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首先探讨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然后以建构主义理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相关理论为依据,对教师教育改革提出几点建议:一、在培养目标方面:对教师所需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职业道德及人格等方面作出较详细的规定。二、在课程改革方面:改革单一学科体系,进行双专业培养;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开拓视野,增加知识广度;提高技能课的质量。三、在教学改革方面:培养创新意识,实现教学方法的高效性;培养开放意识,实现管理模式灵活化;培养科研意识,实现教学管理严谨化。四、在教学实践改革方面:增加教学实践时间及次数;加大学生及学校的重视程度;实践形式多样化。五、在教学评价改革方面: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类型多元化。为了有效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笔者提出几点措施,以期对改革有所帮助:深化校内教师教育机构改革,打造教师教育平台;加强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构建与中小学合作互动机制;完善教师教育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颁布教师教育保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