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界关于晚清督扰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主要集中在诸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著名督抚上,河南巡扰只在众多研究中作为配角偶尔涉及到,尚无人进行专题研究。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晚清河南巡抚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
1、清沿明制,自顺治元年七月设立河南巡抚,直至清末,其间只有短暂的中断。河南巡抚的任期,在清前期和晚期比较长,中期较短;其籍贯,前期以汉军旗人为主,中期以满人为主,后期则以汉人为主;其与中央的关系,在前中期比较融洽,晚清则与中央在军权、财权、治权等方面发生矛盾,在某些具体问题上甚至敢与中央“对抗”。
2、晚清河南巡抚总的长处是“擅长”河工,主要表现在兼署河督的次数明显增多,河督裁撤之后兼管河南河工事务;在水灾和河工中坚持以民为本,反对河工积弊;在河工中引进新工具、新材料,如郑工中的电灯、铁路、电报、水泥等。但是,晚清河南巡抚品流不一,有的思想保守,有的观点“激进”,而因其行政作为受到河南民风和地域的限制,整体上显得比较保守。
3、清前中期的河南巡抚虽有治豫之功,诸如整饬吏治、垦荒、救灾等,但也存在虚报垦荒数量、匿灾不报、品行庸劣等劣迹,导致河南的“土匪”越来越多,从反清残余到“教匪”丛生,从零星抢劫到白莲教起义,终于酿成了大规模的捻军起义。但是,河南巡抚又没有敢于承担镇压起义的决心和胆识:阻击太平军北伐,不过是“迎来送往”,既没能阻止其主力渡河,亦没有将未渡河的余部全部歼灭;对于捻军,他们不愿意担当“督办三省会剿”之任,甚至当配角也不合格,直到李鸿章督办“剿捻”,豫抚李鹤年才创建嵩武、毅字两军,豫军始有战斗力。因而,河南作为畿辅屏障,原本应该为朝廷阻难挡灾,而事实则是自顾不暇。
4、在“剿捻”的同时,河南还要承担沉重的军饷。豫扰筹解之饷,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军兴以后至同治七年,主要是筹解“剿发捻”之饷;同治七年至光绪二十年,主要是协济边疆军饷;甲午战后,豫省协济之款项已经大大超出军饷范围,包括赔款、练兵、新政等。河南虽为“钱粮大省”,但自乾隆末年开始,灾害频仍,尤其是大灾增多,再加上捻军的抢掠、官军的骚扰、地方官乘战乱敛财苛派以及由此导致的官民矛盾、官军与民团仇杀等等,经济上遭到极大破坏,筹饷困难,河南巡抚不得不想尽办法进行罗掘,包括征收厘金、发行饷票、匿灾不报、提高钱银折价之比、铸钱、漕粮改折等等。尽管如此,仍然不能按时足额解饷,在省内引起了府州县与巡抚的矛盾,其典型案件是署南阳府知府顾嘉蘅京控巡抚英桂;在省外引起了胜保与安徽巡抚翁同书等争饷。朝廷对于豫省积欠协饷,只以申饬、议处了之,然对于豫省大量拖欠京饷,则毫不客气地将河南抚藩降级、撤任。
5、河南地处中原,没有受到外国军队的直接军事侵略,也参与了反侵略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河南开始禁止买卖和吸食鸦片;两次鸦片战争中,河南只是向前线提供少量军队和武器援助,虽然豫抚庆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率军“勤王”,但并没有与侵略者交战,反而引起了清代河南仅有的一次抚藩互参案。捻军平定之后,豫军随左宗棠出征新疆,其后宋庆的毅军又奉命驻扎东北,并直接参加了甲午中日战争。战争虽然失败了,但这是近代以来河南第一次派出成建制的大批军队参加反侵略战争。河南巡抚刘树堂不仅在战争中尽力支持前线,且战后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然不过是徒发豪言壮语而已。
6、同治初年,西方教会一进入河南,民教斗争就开始了。十九世纪末,受到直隶等省反洋教斗争的影响,河南也教案频发,但规模较小,所不同的是,在直隶、山东等省大规模的反洋教过后,河南还出现了震动朝野的泌阳教案。为了处理河南教案,朝廷一连换了三任巡抚,且豫抚的去留也受到传教士的干涉。
与此同时,两宫“西巡”,河南成为保卫行在的最后屏障,也给河南官员提供了一次孝敬两宫的机会。豫抚所为,一为拱卫行在,包括扩充军队、奏调将领以及整顿外省“勤王”军队共同布防等;二为供应粮饷,当时河南收成亦不好,且运输困难,但河南巡抚还是设法买粮供应行在;三为迎接回銮,包括修筑道路、建行宫等,河南官员尽一切可能巴结两宫及内官,而拱卫行在和迎接回銮对于百姓则不啻遭受一场灾难。
7、河南的手工业原本比较发达,但是在晚清近代化的过程中,河南却落后了,这与河南巡抚在洋务运动及清末新政中缺乏创新有关。军兴时期,河南的漕粮改折、创办厘金等都是“援案”;河南军队的武器近代化、河工中采用新工具、新材料都是依赖湘、淮系,主要是李鸿章的支持;另一方面,豫抚对清末新政充满疑虑,张人骏甚至完全否定新政,认为它会扰累民众,导致革命,是“肇乱”之源。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执行了朝廷的新政谕令,在编练新军、改革官制、办理工艺和林业、建设工矿与铁路、创办巡警以及近代教育和报纸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开河南近代化建设之先河。
总之,晚清河南巡扰既有贡献,亦有严重不足,河南的发展较邻省滞后,豫抚平庸是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