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进行了亚热带地区人工湿地种类选择研究,以位于杭州植物园、西湖龙泓涧和宁波镇海的三个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为实验点,研究植物多样性对营养去除的贡献、收割对植物营养物质去除的影响、人工湿地植物与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关系,基质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分布规律、复合垂直流湿地污水净化效果和效益,并构建了人工湿地磷区室动力学模型.主要结论如下:植物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人工湿地植物功能多样性的配置,提高人工湿地净化功能,从杭州本地选择来自不同功能群的植物种类共15种,进行净化轻度和重度富营养化水的静态实验.根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原理,我们把多种植物类型引入到处理低浓度的人工湿地系统中,研究人工湿地营养去除能力和植物对营养去除的贡献.为了提高人工湿地植物营养去除作用,该文以生长在人工湿地中的黑麦草和菩提子为对象,研究不同收割处理对植物营养去除的影响,以寻求最佳的植物管理模式.通过对人工湿地下行池和上行池基质不同层次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测定及与净化效果的相关分析发现,人工湿地基质好氧微生物数量下行池大于上行池;基质上层好氧微生物数量显著大于中下层基质;人工湿地基质中磷酸酶、脲酶和蛋白酶活性下行池大于上行池;基质上层磷酸酶、脲酶和蛋白酶的活性显著大于中下层基质;基质上层区域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最有效的净化空间.通过对根区与非根区微生物和酶活性的测定发现,植物根区微生物数量远大于非根区,不同植物根区微生物不同.我们研究了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对富营养化湖水、生活污水和低浓度景观水体的净化效果与效益.该文建立了描述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出水和基质磷动态的区室动力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