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对农村少儿人口发展的影响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1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指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这就是《少年中国说》中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未来总是由今天的少年儿童开创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总书记也指出“实现我们的梦想,靠我们这一代,更靠下一代。”儿童的全面发展是多方面的,既包含了身体健康的发展、认知能力的发展,也包含心理与情感健康的发展和社会道德与行为的发展。而在少年儿童的成长中,家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抚育角色。在中国社会结构中,家庭是社会生活的核心,也是儿童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环境”被视为塑造个人发展的外部性力量,家庭则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因此,就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任何环境因素都比不上家庭环境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儿童所接触到的人、事、物都会对其从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所接触大多是正面的环境,则可能对儿童发展产生正向的积极影响。由于家庭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所以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和系统性的。从直接与儿童发生互动的家庭环境来看,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而从不直接与儿童发生互动的家庭环境来看,还包括了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结构、父母的工作压力等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制度变迁和人口转变等多重因素交织混杂使农村家庭环境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一是家庭经济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家庭收入来源逐渐多元化,用于儿童发展的经济基础得到了根本性的保障。二是由于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加上户籍制度管理逐渐松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游离出来,并前往城镇地区务工,出现了规模空前的人口流动现象。从而衍生出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分离的人口现象,产生了大量“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三是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剧烈社会变迁引发了大量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劳动分工模式面临瓦解的风险。四是夫妻离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特殊家庭形式逐渐兴起,婚姻变动与人口流动引起了儿童与父母居住安排形式的变化。五是现代社会的父母越来越重视儿童的个人发展,父母对于儿童的抚养越来越精细化,对子女发展的投入也越来越高,家庭经济压力明显上升。家庭作为社会变迁和观念变革最灵敏的感应器之一,不仅仅是观察和评判儿童在社会变迁中的一个窗口,同时自身也成变迁过程中的鲜活样本。家庭环境的变化也成为了我们反观儿童成长与发展和儿童政策效应的微型镜像。因此,研究农村儿童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成长和变化中的家庭环境,以及这些家庭环境通过何种途径和机制影响儿童这一命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数据的选择上,国内大多数调查数据在研究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时,常常将儿童的父母作为调查访问对象,从而忽略了儿童自身的自我表达机会,很大程度上会造成调查的失真现象。本研究的调查数据,同时以儿童和父母为中心,从父母的“他者”的角度和儿童“自我”的角度进行双重审视,为研究家庭环境与儿童发展提供了详实而可靠的背景信息。在研究的切入上,摈弃了已有研究中更加关注家庭背景信息对于儿童发展的直接效应的缺陷。更加注重家庭环境对于儿童发展的综合性影响,以及影响的作用机制。在研究的思路上,通过扎实的文献梳理和理论回溯,构建了家庭环境与儿童发展的各类指标。然后,利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调查地的家庭环境与儿童发展的现状。进而再考察不同的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家庭资本、家庭教养方式等等)对于儿童的学业成就、身心健康、社会行为方面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机制的综合性分析与讨论。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公共政策的讨论,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调查数据表明,调查地儿童的家庭生活条件比较理想。家庭住房自有率高,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家庭基础设施齐全,通电率、独立厨房拥有率、燃气开通率、自来水通水率较高。电视机、洗衣机、手机、热水器等重要生活用品得到了全面普及。家庭之外的生活设施,如超市、邮局、银行、医院、交通工具等配置也较为齐全。儿童的身体发育大多处于健康状态,儿童的BMI平均指数为17.27。大多数儿童拥有健康的营养进食状况,非健康食品的进食量较低。儿童的学业成绩与城镇地区还有较大差距,不同学科之间的成绩不均衡,英语学科的整体成绩并不理想。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抑郁、孤独问题并不严重,自我认同感处于较高水平。一方面,儿童利他行为并不频繁。另一方面,儿童越轨行为并不严重。而儿童的自主行为较为突出,积极的健康交友行为较为普遍。值得注意的是,分析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学业成就具有较大影响,但是对心理健康和社会行为的影响不明显。家庭结构对于儿童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家庭结构在不同的性别、健康程度、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中的分布差异很大。社会经济地位越低的儿童,生活在父母与子女双方亲子分离的家庭中的可能性越高。另外,双亲完整家庭中父母的教育参与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家庭结构类型。第二,家庭结构对于儿童的学业成就具有重要影响。单亲父亲家庭、单亲母亲家庭和双亲缺位三类非双亲家庭中的儿童,在学业成绩方面显著落后于双亲完整家庭。在影响机制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父母的教育参与机制均可解释单亲母亲家庭与双亲完整家庭之间儿童学业的差距。第三,家庭结构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儿童抑郁感和孤独感两个方面。父母教育参与的机制能够解释双亲缺位家庭与双亲完整家庭之间儿童孤独感的差异。第四,家庭结构对儿童的社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儿童利他行为与交友行为方面。父母的教育参与机制能够解释双亲缺位家庭与双亲完整家庭之间儿童利他行为与交友行为的差异。家庭资本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学业成就方面。不同类型的家庭资本对儿童学业成就均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家庭社会资本对儿童的学业成就具有最大的解释力,而且家庭内部社会资本的影响明显高于家庭外部社会资本。此外,家庭资本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第二,心理健康方面。不同类型的家庭资本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其中,家庭社会资本对于儿童的抑郁感、孤独感和自我认同感均具有最强的解释力,这种影响力主要是通过家庭内部社会资本中父母对于子女的鼓励行为或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参与实现的。家庭经济资本的影响较小,且可以通过提高社会资本来消除其影响。第三,社会行为方面。不同类型的家庭资本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其中,家庭社会资本对于儿童的利他行为、越轨行为、自主行为和交友行为均具有显著的解释力。家庭文化资本对于儿童的越轨行为和交友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家庭经济资本对儿童的社会行为不具有解释力。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学业成就方面。在“行为要求”和“情感回应”两个维度中,父母对子女的较高行为要求和情感回应均对子女学业具有正面的影响,但“情感回应”的影响最为明显。在四种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中,开明权威型和宽松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学业成绩表现最好,专制权威型和忽视冷漠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学业成绩表现最差。在分性别样本的中,忽视冷漠型和权威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女性儿童的学业表现略好于男性。第二,心理健康方面。“行为要求”和“情感回应”都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父母对于子女高行为要求有助于缓解儿童的孤独感。而更高的“情感回应”则能够有效地抑制儿童的抑郁感和孤独感,显著提升儿童的自我认同感。宽松放任型和开明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能够显著地抑制儿童的抑郁感和孤独感,显著地提升儿童自我认同感。专制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对于儿童的孤独感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效应。第三,社会行为方面。相较于忽视冷漠型家庭教养方式,专制权威型、宽松放任型与开明权威型三种家庭教养方式能够显著抑制儿童的越轨行为,显著地增强儿童的自主行为。而宽松放任型和开明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利他行为和交友行为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父母的行为要求和情感回应在儿童的越轨行为和自主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在利他行为和交友行为方面不具有显著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建议在传统男性家庭生计承担者模式走向瓦解,而基于公共物品理念、社会投资理念的新家庭抚育模式兴起的历史当口,应该构建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童抚育环境。具体来说,一是加强儿童福利制度的顶层设计,保障儿童发展权益。从立法层面制定专门针对儿童群体的基本法规,让儿童的基本需求和权利得到应有的保障。搭建保障儿童健康发展的行政管理体系,以及其他相关运行和配套机制。二是从“社会救助”转向“社会投资”,为儿童发展保驾护航。探索建立一个独立的“以家庭为中心,国家、社会、家庭共担”的混合照顾体系。从而明确家庭与国家在儿童照顾中的责任分担界限,体现儿童照顾的社会性。三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减少父母外出导致的亲子分离。通过出台相关政策,从源头上减少父母外出造成的亲子分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合理引导农民工市民化,为农民家庭提供帮扶。合理引导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和创业。四是完善单亲家庭社会救助制度,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对需要救助的单亲家庭做出明确的界定,考虑不同单亲家庭的困难和需求,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对不同类型的家庭实施专项救助方案。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提高标准,进行差别化和人性化的救助,让单亲家庭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救助项目和内容。五是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促进家庭和睦与亲人相亲相爱。将家庭、家教与家风有机统一起来。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中,要打破传统封建宗法观念下的家本位思想,树立新时代的新家庭观念,将家庭置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历史时空中,实现爱家与爱国的内在统一。六是建立以家庭为中心,多方联动协同的育人机制。在家庭和学校层面,可以探索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特殊的组织,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抚养中的特殊作用。各级政府层面,则要从政策层面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优化城乡基础教育的布局,积极推进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与发展。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要实行建档立卡,提高救助的精准度。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广泛遍及,互联网已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也由此引发了网络过度使用的现象。这种网络过度使用行为被研究者冠以不同的名词定义,但具体内涵可以归结为网络成瘾这一概念。研究者对网络成瘾的表现特征,成瘾机制,神经机制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然而,目前针对网络成瘾者的数字阅读行为的实验测量相对较少,而且在网络活动中会进行大量基于文字的阅读,文本的呈现方式和内容对网络成瘾者数字阅读表现的
创造性是个人或社会产品中表现出来的新奇的、引人瞩目的特质。早期创造性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区分个体间创造性的差异,而现在更关注如何提高个体的创造性。基于头脑风暴观点产生技术的大量研究表明,团队的力量能激发个体的创造性。这种效应在使用电子头脑风暴法的团队中更显著,原因是他人观点作为线索信息对个体的认知具有强烈的激活作用。电子头脑风暴法在激发创造性上具有独特优势,所以本研究将其综合运用到三个实验中,以考察
自恋者通常认为自己在能力、外形、地位等方面总是具有优越感,他们过度以自我为中心,且总是沉浸在自我构建的“完美”假象之中。夸张型自恋的自我评价具有夸大性,根据夸大的内容其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能力型自恋(agentic narcissism),以夸大自我“能动-agency”特质(支配、能力、智力)为特征,另一种是公共型自恋(communal narcissism),以夸大自我“共生-communi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组织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为了适应技术的变革和发展模式的转型,大多数企业规模趋向精简和扁平化。大部分企业已经无法保障员工的工作安全,职业生涯管理的任务逐渐回归到员工自身。另外,工作场所老龄化的背景使得组织中员工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各年龄段的员工都需要不断适应变化着的职业环境。这些变化需要员工提前规划并主动参与设计自己的工作,而不仅仅依赖组织自上而下的工作设计。这种自下而上的工作
学位
The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psychology lead to a dual-factor approach in combining subjective well-being(SWB)and psychopathology for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mental health.Psychological c
学位
数量研究领域中“数感”问题主要关注人类早期加工客体时如何利用数量信息。数量(numerosity)信息作为一种稳定(consistent)的、客观(objective)的特征,独立于客体具有的其他感觉特征(sensory information),如面积大小(size/area)、密度(density),更容易被利用和提取。在数量知觉研究中,其他感觉特征对数量信息的提取有着怎样的影响是多数研究争论
学位
有效的知识共享对于高等教育机构这样的知识生产组织非常重要。创新以及新发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高等教育机构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知识产生。因此,研究者和学术人员之间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协作、团队合作和有效的知识共享贯穿着知识共享的文化。  本研究在社会交换理论(SET)、理性行动理论(TRA)和知识市场视角(KMP)的指导下,考察亚的斯亚贝巴政府大学的学术人员知识共享文化,包括以下方面:学术人
学位
在高等教育的环境下,大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对于刚离开紧张高中生活的大学生来说,来到一个陌生的学习环境下,会让他们面临很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学生会出现拖延、厌学等行为,但有些学生却表现出适应良好的情况,这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关,学生对于学习与知识的信念以及他们对于学习任务的目标设定都会影响到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使用。然而以往的研究中,认识论信念对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影响并不一致。基
学位
近年来,“瘦即是美”的审美理念在大众媒体中的广泛传播,使得年轻女性饮食失调行为的发生率逐渐提高。作为饮食失调发展过程中最常见又最为关键的适应不良行为,限制性饮食会对个体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如,影响神经元和大脑发育、使个体产生消极情绪、导致饮食障碍(如贪食症、暴食症)等。而女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日趋成熟的阶段,更容易受到当前“以瘦为美”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因此,对女大学生限制性饮食行为影响因素的
学位
随双语者人群数量的与日俱增,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对该人群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研究焦点则主要集中于双语表征问题。双语表征(bilingual representation)是指在同一大脑内两种语言的储存与组织方式。虽然多数研究者一致认为,双语表征包含词汇层面与概念层面,其中概念表征共享而词汇表征分离(Potter,So,Eckardt,&Feldman,1984),但是在该领域中,有关L2熟悉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