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前上海公共租界华人心态研究(以公园为个案)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ward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在近代开埠以降,由于各种要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上海人口构成的多元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社会、观念的混合与交融.特别是很多西方的公众场所和管理方式在租界的产生和运行,对身处其中的华人的生活和心态、乃至他们对待租界本身的看法都是处在杂糅的混沌状况.租界公共公园(这里指的主要是公共租界)是近代以后出现在上海的新型公众场所,它在设计风格、管理方式以及文化含义上都与传统园林有极大的差异.华人在接触并进入公园的时候,除了感受到不同以往的景致外,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西方文化深层次的影响,包括审美情趣、休闲场所功能要求、权利与义务关系等等,而另一方面,由于工部局当局的歧视性管理,大部分华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取得与西人同样的进入公园游玩休闲的权利,这也导致了租界华人对于工部局的管理措施的抗议和对公正、权利和民主的讨论.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不自觉的被归纳到西方法理和文化背景下的合理演绎,他们要通过西方人这样的"压迫者"所遵循的规则来取得自己的权利,这种行为背后的双重或者说"杂糅"心态,是处在欧风美雨感染下的租界华人与租界外的中国人很大的一点差异,这样的差异在进入20世纪后随着以文本重构为主体的民族主义的想象的兴起,更加显出其复杂性,该文试图通过以公园为切口,结合后殖民主义的相关理论来分析和研究1930年代前租界华人的心态,特别是处在中西人等之间的自我主体的认识.
其他文献
该文拟在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这25年新时期史学潮流在理论建设、方法创新、研究领域拓展和价值取向及治史旨趣的变化等主要方面作一探讨,提供一窥之见以期有助于理解本阶
该文以南宋院体山水画的空间表现为研究对象,尝试对其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和审美特点进行初步分析,旨在从空间表现的角度去认识院体山水画风格演变的意义,并对其在绘画史上的
在室内设计中,除了功能分区之外,还要注重住宅的审美性特征与风格设计,更要结合业主对于风格的定位,以及对于室内软装饰设计的要求,需要集功能性、审美性、价值性和观赏性为
中唐以来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中的要素供给状况如下:土地总量在不断增长的同时人均数量却在日益减少,劳动力供给总量趋于过剩,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技术早熟而变迁缓慢.与此相对应,
叶适(1150-1223)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是南宋永嘉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事功思想在南宋学术界独树一帜,其中包含很多值得后人思考的内容.在叶适著作中所体现
中华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儒家思想为我们为人处世提供了最高的榜样,确立了基本的规范。因而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从儒家说起,孔孟荀是儒家的杰出代表,孔子主德,孟子主仁,而荀
16世纪的欧洲,是民族意识兴起,民族国家建立的时期.于16世纪上半叶在德意志发生的宗教改革运动,也体现了这个时代的诉求.在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德意志宗教改革中,在信奉新教的
中比《通商条约》及《通商章程:海关税则》是清政府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一.中比修约,也是继巴黎和会后,北京政府修约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26年11月6日,北京政府在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广州作为伊斯兰教最早在中国落脚生根的地方,不仅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由于宗教自身的凝聚力,也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回民社会圈子.虽然
专家政治伴随着南京政府的始终,深入系统地研究这个问题,总结其经验教训,有着深远的意义.以往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多侧重于对从政专家的个案研究,把从政的专家学者作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