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认知科学已逐渐成为当今的前沿科学,并成为一股强大的学术潮流,直接影响着当前众多学科的研究方向,它是包括了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神经科学、人类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的综合学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句话出于汉代医圣张仲景所著的经典《伤寒论》中,可以说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浓缩。本论文在认知科学的研究背景下,试对“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思维过程分别进行心理学、逻辑学方面的初步探索。本论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基于认知心理语言逻辑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研究方案。在回顾了认知心理学问题解决研究现状、动态认知逻辑研究发展现状、中医辨证论治思维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心理、逻辑等研究方法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研究构想”。“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思维过程可以从认知心理学的问题解决理论来分析之,可以从动态认知逻辑中公开宣告、信念变化来刻画之。因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诊治一个或几个病证就是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中医学“辨证论治”即是一系列有目的指向的认知操作的问题解决过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是确定问题和表征问题;“随证治之”是计划解决方案和执行计划;病人服药后效果如何,应该如何调整处方是问题解决中的评估计划、评估解决方案。从认知逻辑学的角度来看,在辨证论治这个有目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动态过程中,中医师的信念会随着治疗前后临床信息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完善。因此我们就可以认知心理学问题解决的立场去研究辨证论治过程,并以动态认知逻辑来刻画它。第二部分为“观其脉证”——中医证候研究进展、趋势与设想。它要解决的是“证候是什么”及“应该如何研究”的问题。该部分勾勒出当今有关证候研究的重点热点问题,如证候的概念、证候的规范化、证候的客观化、证候研究的多学科介入等,基于此提出证候研究的趋势与设想,即建立规范的证候体系和证候诊断标准,寻找证候本质,既是证候研究的初衷也是证候研究的落脚点。但证候研究遇到的困难和存在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方法学的落后、思维的僵化是证候研究中最为突出的两大瓶颈,从逻辑学、语言学角度探求中医学所蕴涵的内在逻辑、分析中医语言,从根本上理解中医语言和逻辑,从而使中医理论研究和证候研究在多学科介入的情况下,既不迷失自我又能革新思维理念。第三部分为“知犯何逆”——认知心理学阐释与概念隐喻分析。从认知心理学对“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进行阐释,认为“知犯何逆”属问题表征,它解决“是什么与为什么的问题”,即医生将病人表现出的症状体征赋予相应的临床意义,而所赋予的意义是隐喻的。然后以鼓胀病为例,将历代名家医案中有关鼓胀病的医案作为研究语料,归纳总结出鼓胀病的病因病机类型,并从概念隐喻角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语言分析,认为中医病因病机概念的形成大多是“类比”即“隐喻”的结果,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的功能主要在于“解释”临床病症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第四部分为“随证治之”——基于公开宣告的中医治疗信念变化的动态逻辑刻画。从公开宣告的动态认知逻辑立场对《金匮要略》“随证治之”的公开宣告逻辑刻画,认为应用公开宣告的动态认知逻辑的方法可以对“随证治之”思维的形式结构进行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