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型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和家庭性腺瘤样息肉病的致病基因突变分析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cba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Ⅰ型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Vitamin D-dependent rickets typeⅠ,VDDRⅠ)是一种以低钙血症、尿磷增多、骨骼损害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是一种少有的非营养性佝偻病,国内罕见报道,目前尚无流行病学资料。该病主要是由于CYP27B1基因突变导致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合成1,25(OH)2D3的25(OH)D3-1α羟化酶活性降低,生成1,25(OH)2D3减少所致。人类CYP27B1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2q13.1-13.3,全长4859bp,包含9个外显子,编码25(OH)D3-1α羟化酶,到目前为止已经确定了38个与Ⅰ型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相关的CYP27B1基因突变。本文通过对家系中一例Ⅰ型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患者进行CYP27B1基因的突变分析检测致病基因序列的改变,同时辅助临床诊断和提供遗传咨询并有望丰富该基因的突变数据库。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y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是一种以多发性腺瘤样息肉为主要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率为1/17000至1/5000,癌变率很高。目前普遍认为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的发生与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PC(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突变有着直接关系。研究证明APC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定位于5q21-22,编码区全长8538bp,包含15个外显子,其中第15外显子全长6577bp,是目前已知最大的人类外显子。APC基因编码APC蛋白,包含2843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310kD。APC基因的主要突变类型为点突变。大部分APC基因突变都会造成终止密码子提前形成,导致蛋白截短,从而使其作为抑癌基因的作用丧失。现在认为,截短蛋白的形成与腺瘤的恶变有关,也有研究指出APC基因的杂合丢失与癌的形成有关。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病因和APC基因逐步深入的了解,基因筛选诊断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先进的诊断技术。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收集到Ⅰ型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家系共3人和两个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家系共8人,分别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提供外周血样及相关病例资料。所有受检成员以前均未接受过任何遗传学检测。   二、方法   (一)提取基因组DNA   采用常规酚-氯仿方法或Universal Genomic DNA Extraction Kit(TaKaRa, Japan)提取Ⅰ型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家系成员、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家系成员及80名正常人对照外周血基因组DNA。   (二)PCR-DNA测序和克隆测序检测CYP27B1基因和APC基因突变   针对CYP27B1基因和APC基因的外显子及外显子和内含子交界处设计扩增引物,扩增CYP27B1基因和APC基因全部编码序列。对PCR产物进行DNA纯化回收,采用Beckman CEQ-8000遗传分析仪或ABI PRISM3700自动测序仪进行测序分析,检测是否存在基因编码区突变。针对CYP27B1基因检出的杂合突变利用克隆测序验证。   (三)PCR-RFLP检测   针对测序检测到的CYP27B1和APC基因序列改变,分别设计错配引物引入PvuⅠ和XbaⅠ酶切位点,选取80名正常对照个体,利用错配引物分别扩增患者和正常对照个体的基因组DNA,PCR产物经酶切和PAGE(Polyacrylamide gelelectrophoresis)检测验证。   结果:   一、Ⅰ型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患者CYP27B1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PCR-DNA测序在Ⅰ型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患者CYP27B1基因中检测到两处杂合突变c.311-321delGGCCCGAGCGC(p.R104LfsX225)和c.473T>C(p.L158P),通过对其正常表型的父母相同位点测序证实为复合杂合突变,针对患者和正常人的PCR-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检测结果显示80名正常对照个体未出现与患者相同位点的变异,排除了其为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位点的可能性。   二、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家系APC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APC基因直接测序分别在两个家系中检出杂合突变,c.1766T>A(p.K589X)和c.3180-3184delAAAAC(p.110601fsX3),突变位点分别位于第14和第15外显子,两处突变均导致提前形成的终止密码子。通过PCR-RFLP分析在80名正常对照个体中没有发现相同位点的改变。   结论:   1、利用PCR-DNA测序检测出Ⅰ型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患者CYP27B1基因两处杂合突变c.311-321delGGCCCGAGCGC(p.R104LfsX225)和c.473T>C(p.L158P),经PCR-RFLP验证和相关数据库比对证实为CYP27B1基因新突变,实验结果丰富了该基因的突变数据库。   2、通过DNA测序和PCR-RFLP分析,在两个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家系中分别检测出APC基因新突变c.1766T>A(p.K589X)和c.3180-3184delAAAAC(p.11060IfsX3)。突变检测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遗传学依据。
其他文献
  探讨预见性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在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 年10 月~2012 年10 月期间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60例肝硬化失代偿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 例,
会议
  目的 针对IVF-ET 术后先兆流产孕妇焦虑情绪进行团体心理干预和音乐放松疗法干预,评价分析此种干预方法对IVF-ET 术后先兆流产孕妇焦虑情绪改善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3 年9
会议
  目的 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 选取2014 年入住我院呼吸内科进行治疗的80 例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队对照组和观察
会议
本文以二苯乙炔基硅烷为原料,通过Tamao-Yamaguchi法在Pd(Ⅱ)的催化下与2-溴噻吩反应得到2,5-二(2-噻吩)噻咯,经NBS进一步溴化得到2,5-二(5-溴-2-噻吩)噻咯(TST)。再以对溴苯甲酸
研究背景与目的葡萄膜炎是一类世界范围性的常见致盲眼病,具有病因复杂、类型繁多、慢性复发性炎症、治疗棘手等特点。既往研究发现,葡萄膜炎的发生可能与外源感染微生物抗原与眼组织内致葡萄膜炎的抗原交叉反应引起的眼内免疫微环境耐受机制的破坏和反应性CD4+T细胞异常引起的自身性免疫反应有关,但具体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1,2]。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
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醋酸乙烯(VAC)具有广泛的用途。传统的醋酸乙烯生产工艺均为石油工艺路线,而二甲醚和合成气可由煤制得,以其为原料合成醋酸乙烯可摆脱对石油资源的
人工合成的卟啉及金属卟啉化合物在结构与功能上可以模拟自然界中存在的酶及天然卟啉化合物,目前整个化学化工界对卟啉及金属卟啉的合成及应用的研究热度逐年上升。然而,目前
  目的 加强心脏病人围手术期临床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 实施责任包干制,充分发挥护士潜能;开展温馨服务、全程关爱活动,责任制护士提供全程、
会议
  目的 探讨早产儿中心静脉导管的最佳置管方式.方法 回顾分析2013 年11-2014 年12 月本院早产儿科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126 例住院患儿,分析各种置管途径一次性成功率.结果
会议
  目的 探讨液体石腊油对预防术中皮肤压疮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麻醉科2013 年10 月~2014 年10 月脊柱俯卧位手术患者356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78例.对照组常规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