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初步探讨隐匿性胰液逆流(occult pancreaticobiliary reflux, OPR)与胆道系统疾病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自2009年12月份至2011年2月份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证实为原发性胆道系统疾病且拟行治疗的患者。通过术中、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hy,ERCP)收集入组患者胆总管胆汁并立即测定胆汁淀粉酶活性,并于手术前48小时内测定患者血清淀粉酶活性,计算胆总管中△胆汁淀粉酶活性(胆总管中△胆汁淀粉酶活性=胆总管中胆汁淀粉酶活性-血清淀粉酶活性)。所有患者术前在超声下测量第一肝门处胆总管内径、胆总管管壁厚度及胆囊壁厚度。研究中我们排除以下患者:(1)经检查MRCP、ERCP、CT确诊为胰胆管合流异常的患者(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 PBM,胆总管与主胰管汇合后的共同管道长度>15mm);(2)既往有Oddi括约肌切开病史的患者;(3)因胆汁量过少无法收集足够胆汁的患者;(4)经检查MRCP、ERCP、CT确诊为胆管狭窄的患者;(5)手术前血清淀粉酶活性增高的患者。如果所测得入组患者胆总管中胆汁淀粉酶活性不低于血清淀粉酶活性视为该患者存在OPR,将其纳入OPR组,反之则纳入未发生OPR组。结果:符合要求的患者共44例,男22例,女22例,男女比例为1:1,年龄从22岁到90岁,平均年龄为58±16.32岁。44例胆道系统疾病患者中,OPR的发生率为72.7%(32/44)。OPR组患者胆总管中胆汁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未发生OPR组患者胆总管中胆汁淀粉酶活性(P<0.05)。所有单纯胆总管结石患者均发生了OPR,OPR的发生率为100%(9/9),胆总管中胆汁淀粉酶平均活性为1047.75±1317.26IU/L,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中OPR的发生率为75%(12/15),伴有OPR的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胆总管中胆汁淀粉酶平均活性为2456.89±3311.98IU/L,单纯胆囊结石患者中OPR的发生率为80%(4/5),胆总管恶性肿瘤患者中OPR的发生率为50%(5/10)。OPR组中不同的胆道系统疾病患者胆总管中△胆汁淀粉酶活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超声下我们测得30例患者第一肝门处胆总管内径、胆总管管壁厚度以及胆囊壁厚度,其中发生OPR的为21例。超声测得第一肝门处胆总管内径、胆总管管壁厚度及胆囊壁厚度在OPR组与未发生OPR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OPR组胆总管疾病患者胆总管中△胆汁淀粉酶活性与胆总管管壁厚度及第一肝门处胆总管内径无相关性。结论: OPR与胆道系统疾病的发生之间存在相关性,且与胆总管结石及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发生关系密切,并可能是胆总管结石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