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与自然关系向来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我们似乎从没停止过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可见,明晰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生活中都有着重大意义。马克思运用辩证的目光,批判了以往旧唯物主义者“客体或直观”的自然和唯心主义者抽象地发展的人的能动方面,从“人的感性活动”、进而从“历史”出发来理解自然。所以,马克思的自然观有其历史向度。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关于“自然”的论述进行专门的研究,系统、全面地剖析马克思以前的自然观特别是近代自然科学自然观主体缺失的理论症结,进而得出马克思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研究“自然”的理论必要性,最后探讨马克思与人、人类社会、人类历史有关的自然概念以及其在整个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占有怎样重要的地位和理论的引导作用。本文从如下三个部分进行考察:第一部分题为“自然观的历史前提与世界观变革”,在这一部分中,主要总结西方传统哲学自然观的主体缺失、历史概念,并结合孙正聿老师对于世界观的理解——“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引出马克思自然观的历史解释原则,阐发马克思自然观的历史前提。第二部分题为“人的感性活动与自然的历史”,这部分关注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理论,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考察自然界在人的作用下的发展历程,阐发自然是与人相关的自然,其具有属人的本性。第三部分题为“历史的自然与人类社会”,这部分主要是人、自然、历史的三者统一的关系,是全文的升华部分。其中第一个子标题“自然与人类社会”是对整个第二部分的总结延伸;第二个子标题“自然的历史与历史的自然”是对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总结提炼,阐述自然和历史的内在统一关系;第三个子标题“自然与历史相统一的人类现实世界”是全文的总结点,通过前文所分析的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内涵,从马克思关于自然观的重要论断中呈现出马克思所完成的人与自然的历史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