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IL1283UTR多态性与1型糖尿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IL1283UTR多态性与中国汉族1型糖尿病(TIDM)的关系
设计:横断面病例-对照和核心家系研究
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392例急性起病的TIDM患者、347例LADA患者、493例正常对照和115个核心家系IL1283UTR基因型。根据是否携带胰岛细胞自身抗体,将急性起病的TIDM患者分为1A型糖尿病组和1B型糖尿病组;又根据起病年龄是否大于20岁,将急性起病的T1DM患者分为青少年急性起病的TIDM(JO)组和成人急性起病的T1DM(AO)组。根据GADA抗体滴度是否大于0.3,将LADA患者分为高滴度的LADA1组和低滴度的LADA2组。
结果:
1.成人急性起病的TIDM患者IL1283UTR基因型AC+CC频率(76.6%vs.67.8%,P=0.026)和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0.2% vs.44.2%,P=0.047),前者与青少年急性起病的TIDM患者比较,IL1283UTR基因型分布(P=0.032)和C等位基因(50.2%vs.41.7%,P=0.017)频率有显著性差异。
2.仅携带GADA的1A型糖尿病患者IL1283UTR基因型AC+CC频率(80.5% vs.67.8%,P=0.002)和C等位基因(51.2% vs。44.2%,P=0.027)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前者与携带IA-2A或IAA或多个胰岛自身抗体1A型糖尿病患者比较,IL1283UTR基因型AC+CC频率(80.5% vs.63.3%,P=0.001)和C等位基因51.2%vs.40.2%,P=0.008)频率有显著性差异。
3.起病年龄<40岁LADA患者AC基因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64.1% vs.47.1%,P=0.018)和起病年龄≥40岁LADA患者(64.1%vs.45.5%,P=0.016),但前者C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和≥40岁LADA患者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4.以115个核心家系为基础的传递不平衡检验(TDT)未发现C等位基因优势传递给TIDM患者(P>0.05);根据先证者起病年龄、性别及携带的HLA-DQ单体型分层核心家系,也未发现C等位基因优势传递给TIDM患者(P>0.05)。
结论:
1.IL1283UTR多态性与中国汉族TIDM可能有关,与迟发的急性起病TIDM和早发的LADA有关。
2.1A型糖尿病中,IL1283UTR多态性可能与仅GADA阳性的TIDM遗传易感性有关。
第二部分 SUM0.(M55V)多态性与1型糖尿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SUM04(M55V)多态性与中国汉族1型糖尿病的关系。
设计:横断面病例-对照和核心家系研究
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389例急性起病的TIDM患者、359例LADA患者、532例正常对照和115个核心家系SUM04(M55V)基因型。根据是否携带胰岛细胞自身抗体,将急性起病的TIDM患者分为1A型糖尿病组和1B型糖尿病组;又根据起病年龄是否大于20岁,将急性起病的TIDM患者分为青少年急性起病的TIDM(JO)组和成人急性起病的TIDM(AO)组。根据GADA抗体滴度是否大于0.3,将LADA患者分为高滴度的LADA1组和低滴度的LADA2组。
结果:
1.急性起病的TIDM患者SUMO4(M55V)基因型GG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11.3% vs.7.1%,P=0.022)。
2.1A型糖尿病患者SUMO4(M55V)基因型GG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11.7% vs.7.1%,P=0.038)。携带IA-2A或IAA或多个胰岛自身抗体的TIDM患者GG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13.6% vs.7.1%,P=0.030)。
3.起病年龄小于45岁LADA2患者与正常对照比较,基因型(P=0.037)分布及等位基因(P=0.047)频率均有统计学意义,前者AA基因型频率明显降低(32.8% vs.49.6%,P=0.016)。
4.以核心家系为基础的传递不平衡检验(TDT)未发现G等位基优势传递给TIDM患者(P>0.05)。根据先证者起病年龄、性别及携带的HLA-DQ单体型分层核心家系,也未发现G等位基因优势传递给TIDM患者(P>0.05)。
结论:
1.SUMO4(M55V)多态性与中国汉族急性起病的TIDM可能有关联,这种关联性主要与携带IA-2A和(或)IAA的TIDM有关。
2.SUMO4(M55V)多态性可能与GADA滴度低且年轻起病的LADA患者有关。
第三部分 HLA-DQ、IL12B及SUM04基因在1型糖尿病中的相互作用
目的:探讨HLA-DQ、IL12及SUMO4基因在1型糖尿病中的相互作用。
设计: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
方法:采用PCR-测序法检测HLA-DQ基因型,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IL12B3UTR和SUMO4(M55V)多态性。
结果:
1.急性起病TIDM的HLA-DQ易感单体型是DQA1*03-DQB1*0303、DQA1*05-DQB1*0201及DQA1*03-DQB1*04010。DQA1*05-DQB1*0201易感性最强(OR=5.287),其次是DQA1*03-DQB1*0401(OR=3.579)和DQA1*03-DQB1*0303(OR=2.513)。保护性单体型是 DQA1*0102-DQB1*0602(OR=0.328)。
2.LADA的HLA-DQ易感单体型是DQA1*03-DQB1*0303、DQA1*05-DQB1*0201及DQA1*03-DQB1*0401,DQA1*05-DQB1*0201易感性最强(OR=2.939),其次是DQA1*03-DQB1*0401(OR=2.747)和DQA1*03-DQB1*0303(OR=1.465);LADA患者DQA1*0102-DQB1*0602频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88)。
3.不携带DQA1*05-DQB1*0201和DQA1*03-DQB1*0401急性起病的TIDM患者,IL12B3UTR基因型AC+CC(76.4% vs.67.2%,P=0.044)和C等位基因频率(50.5% vs41.7%,P=0.01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4.携带HLA-DQ易感单体型急性起病的TIDM患者,同时携带SUMO4(M55V)基因型AA、GG、AG频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1),其中,同时携带GG基因型(OR=5.851)相对危险度高于不携带GG基因型(OR=3.307)。
5.急性起病的TIDM患者同时携有SUM0.(M55V)基因型GG和IL12B3’UTR基因型AC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7.4% vs.2.2%,OR=3.486,P=0.001);急性起病的TIDM(9.7%vs.14.4%,OR=0.641,P=0.049)和LADA(9.3% vs.14.4%,OR=0.606,P=0.035)患者同时携有SUM04(M55V)基因型AA和IL12B3UTR基因型CC频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结论:
1.DQA1*03-DQB1*0303、DQA1*05-DQB1*0201及DQA1*03-DQB1*0401是中国汉族TIDM的HLA-DQ易感单体型。DQA1*0102-DQB1*0602是急性起病的T1DM保护性单体型。
2.在急性起病TIDM患者中,IL1283UTR遗传易感性是对HLA-DQ单体型危险性的补充。
3.SUMO4(M55V)对急性起病TIDM的易感性不是独立的,而是与携带HLA-DQ易感单体型有关。
4.SUM0.(M55V)和IL12B3’UTR存在相互作用。SUMO4(M55V)基因型GG与IL12B3UTR基因型AC对TIDM易感性具有协同作用,SUMO4(M55V)基因型AA抑制IL12B3UTR基因型CC对TIDM的易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