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黄河是全国流域治理的重点区域,其生态保护补偿类型复杂、涉及省内省际双重补偿、补偿需要随时空调整、补偿省份发展的不均衡等特征已成为流域生态保护补偿中亟须克服的深刻障碍。首先,通过对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概念的梳理,选择“法益调整补偿说”并确定生态补偿为单向补偿,仅包含正外部性补偿的受益者对生态环境的建设者和保护者进行的保护补偿。其次,通过对全国、地方和流域专项立法与政策演进的梳理,分析我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是全国流域治理的重点区域,其生态保护补偿类型复杂、涉及省内省际双重补偿、补偿需要随时空调整、补偿省份发展的不均衡等特征已成为流域生态保护补偿中亟须克服的深刻障碍。首先,通过对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概念的梳理,选择“法益调整补偿说”并确定生态补偿为单向补偿,仅包含正外部性补偿的受益者对生态环境的建设者和保护者进行的保护补偿。其次,通过对全国、地方和流域专项立法与政策演进的梳理,分析我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立法现状。全国层面,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将由过去的原则性规范逐步程序化,但距离体系化尚有差距;地方层面,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缺乏具体明确的实施方案、使用标准和上位法支撑;流域专项立法层面,《黄河保护法(草案)》中对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体系定位不合理性并且其内涵与《环境保护法》第三章第三十一条中“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设计初衷相悖。再次,对我国现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实践现状从本章从法律体系、从制度内容、管理机制、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四个方面点明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存在的问题。从制度法理看,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相关概念界定不清并且立法体系不健全;从制度内容看,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补偿方式单一,补偿标准不统一,缺乏长效性,监督系统不完善;从管理机制看,管理体制碎片化和商机制流于形式;从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中政府主导的补偿比重过大和财政转移支付使用效率低。最后,通过完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法律体系、制度内容、管理机制、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健全该制度。明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范围和完善全国、地方、专项立法以健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法律体系;增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方式和合理分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以完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内容;建立协同治理模式、加强流域补偿协议谈判和建立相关监管机构以明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管理机制;推动政府职能转型、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突出市场主导作用和建立公众监督体系来扩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市场配比。
其他文献
通过参与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服务发现,过去以就业为导向的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基地虽然前期在少数观护对象的临时就业支持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也实现了其建设的目的,但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观护对象的污名化和大众对社会为其开展公益事业有所不解以及对其在制度和经济支撑方面相对滞后等原因,现有观护帮教基地建设遇到了困境,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所调研的目标基地的各项功能逐渐趋于弱化,越来越多的观护对象因没有得到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未成年犯罪整治力度的加强,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群体的数量出现了减少的态势,但有关研究表明,当未成年犯罪群体涉及刑事案件时,往往呈现出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方式多样化、犯罪程度严重化等特点。造成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是多样的。家庭是未成年人进入社会化的首要场所,与未成年人犯罪有重大联系。亲子关系是家庭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有效进行家庭教育
在我国法治建设不断推进的现今,各项回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法律制度已逐步建立,与此相配套的法律规定也均已相继出台,这不仅为人民的安定生活提供了切实保障,更增强了人民对于法治的信心。然而,任何事情都难以尽善尽美,我国在法治建设进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阻碍与艰难,在前方依然有很多亟待冲破的现实困境等待着我们,而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则是其中尤为突出的方面。时至如今,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
随着现代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庞大,独居老人的数量逐年增加,养老状况也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生活在城市的独居老人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情况下,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因此,关注独居老人的精神需求有助于提升老人的幸福感。由于独居老人与外界的沟通日趋减少,导致自身情感需求很大程度上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自卑、孤独等不良情绪,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关注独居老人在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
2021年7月17日至23日,河南省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并出现了重大洪涝灾害,尤其是在7月20日郑州市出现了人员严重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全省因灾死亡失踪398人,其中仅郑州市就伤亡380人,郑州市因此次洪涝灾害伤亡人数占全省的95.5%。此次洪涝灾害的发生,不仅破坏了居民的物质、丧失了亲人,甚至对他们的内心也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对于独居老人来说,灾后他们的内心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如果对受灾后的
随着全球化不断的发展,组织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保持自己的优势成为了组织关注的问题。要想在不断的竞争中站稳,就需要组织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在组织当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不论是组织当中的领导,还是组织当中的员工,都对组织的长期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仅仅依靠领导的智慧,显然无法应对如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以及激烈的竞争环境。因此,组织应该重视对员工的培养,要鼓励员工的主
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大浪潮中,养老问题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我国现存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基础养老模式。但随着养老压力不断扩大,居家养老成为主流养老模式。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为居家养老赋予新的技术力量,智慧居家养老成为各地养老实践的新态势,为我国缓解养老压力和积极应对老龄化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但是作为新兴的养老模式,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工作在
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不断推进,以及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残疾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逐步引起了社会层面的重视。但是,由于农村的基础设较差、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年轻照料者外出打工等,导致农村残疾老年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残缺,以数字形式反馈扶贫成效也将农村残疾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掩盖在数字之下。学界对于此复合型群体的研究较少,多围绕单独领域展开。基于此,笔者决定介入农村残疾老年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当中,
目的 分析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3月-2020年11月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急诊科收治的230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抢救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 230例呼吸心脏骤停患者急诊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为19.57%;单因素分析显示
养老问题的处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要想切实缓解我国日渐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必须不断完善和发展养老服务,寻找切实可行的养老服务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了缓解我国养老压力的现实选择。目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比较缓慢,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以单一主体居委会为主,居委会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重视程度不高,社区内的居民、社会组织、志愿者以及企业资源没有充分链接,社区整体参与意识淡薄。本研究以实践研究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