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执政是世界各国政党普遍关心的问题。从1978年到1997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执掌国家政权,我国从“毛泽东时代”走向“邓小平时代”,党面临从革命到执政的角色转换。面对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困的中国,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滚滚浪潮,吸取我国“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反思前苏联瓦解和东欧剧变的无奈,围绕中国共产党如何执政、如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长期执政这一现实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富有成效地探索,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前进方向的邓小平执政思想。邓小平执政思想涉及面广,包括执政理念、执政目标、执政方式、执政基础、执政体制、执政方略以及执政资源等许多方面。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论述:第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党的执政理念和根本目标。邓小平面对当时百废待兴的国情,采用“经济的方法解决政治问题”,将首要的执政目标设定为实现经济现代化,通过经济发展统领社会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当时最为迫切的要求,促进了社会发展。不过,邓小平认为仅有经济的现代化是不够的,党必须实现政治现代化,为党执政提供制度保障;实现文化现代化,为党执政提供精神支撑。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执政理念;才能为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长期执政奠定经济、政治和思想基础。第二,改革、发展、稳定地协调行进是党执政遵循的基本原则。邓小平作为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者,改变我国贫困落后的面貌是他毕生孜孜以求的愿望,他执政是为了维护党的利益,为了国家富强,为了人民富裕。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决定了党执政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使社会主义建设在协调中前进,这样才能保证党执政的社会主义方向,保持稳定的执政环境,从物质基础和意识形态两方面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同时也为以后提出“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第三,形成以制度化为鲜明特征的执政方式。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孕育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了我国所有制结构、整个社会结构、利益分配方式等的改变,党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转变以党代政的执政方式。邓小平认为,转变党执政方式的重点在于党政分开,转变执政方式的保障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这就转变了党的执政观念,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执政提供了新的思路。第四,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基础,所以党执政应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评价党执政成效的标准,这就解决了党为谁执政,如何更好地执政的问题。邓小平执政思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它促进了我国社会的进步,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为其它发展中国家政党执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并为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执政奠定了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邓小平理论研究结出了累累硕果,但是从执政的角度对邓小平的思想进行全面研究尚属一个较新的课题。本文定位于1978年到1997年间,围绕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执政、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所进行的系统思考,分析和梳理邓小平执政思想,实质上就是研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邓小平领导共产党如何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又提高党执政成效的问题。邓小平深知:党的执政只有掌握和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这三大规律,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有效发展,才能实现长期执政。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中国国情为研究基点,将邓小平执政思想置于世界不断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中,结合政治学执政有效性和合法性的理论以及管理学系统思考的原则,并通过与毛泽东执政思想及前苏联领导人执政思想的对比分析,突出展现邓小平为党为国为民执政特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理论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对社会实践进程的指导,研究邓小平执政思想,对于我们全面、正确、积极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建立和谐的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需要说明的是:邓小平执政思想博大精深,不仅要考察执政原则、执政目标、执政方式和执政基础,而且还应考察执政资源等许多方面。限于篇幅,无法面面俱到;限于本人学识,难免有疏漏和缺憾,以此求教于各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