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米非司酮(RU486)自20世纪80年代由法国Roussel-Uclaf公司最先研制出来,作为一种孕激素拮抗剂,在临床应用的研究中得到不断拓展。RU486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症的短期疗效得到肯定,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释清楚。本实验通过对子宫内膜增生症患者经RU486治疗前后的子宫内膜组织中NF-κB/p65、p16和ki67蛋白水平的检测以及HE的镜下观察,旨在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子宫内膜增生症治疗前后腺体及间质的变化情况,包括腺体大小、腺上皮高度及间质密度。2. NF-κB/p65在子宫内膜增生症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及在RU486抑制子宫内膜增生过程中的作用。3.p16在RU486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症过程中的作用。4.通过ki67的表达,观察RU486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症过程中是否影响了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活性。方法37例因阴道不规则出血刮宫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症的患者,按10 mg/d剂量连续服用3个月的RU486进行治疗。将RU486治疗前、后经刮宫获得的子宫内膜组织设为治疗前组和治疗后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治疗前组和治疗后组腺体及间质的变化情况,尝试将腺体分为大腺体及小腺体,以最大平均直径200μm为界线,≥200μm为大腺体,<200μm为小腺体;以区域内间质细胞密度1个/μm2为界线,≥1个/μm2的视为相对致密区,<1个/μm2的视为相对稀疏区。并采用Envision二步法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NF-κB/p65、p16和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检验标准取双侧a=0.05。结果1.子宫内膜增生症治疗前组扩张大腺体明显多于治疗后组;另外治疗前组腺上皮多呈假复层,细胞核瘦长或胖圆,细胞核与细胞浆的比值较大,治疗后组腺上皮多呈单层矮柱状立方上皮,细胞核与细胞浆的比值较小。腺体大小及腺上皮高度与治疗前组相比其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2.子宫内膜增生症治疗前后间质密度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腺体NF-κB/p65蛋白的阳性信号强于治疗前(P<0.05),间质的表达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4.治疗前后p16蛋白的阳性信号无明显差异(P>0.05),但极强阳性大腺体的数量明显多于其它大腺体(P<0.01);治疗前相对稀疏的间质区阳性信号强于相对致密的间质区(P<0.05)。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ki67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治疗前相对致密的间质区ki67表达强于相对稀疏的间质区(P<0.01);治疗后相对致密的间质区ki67表达强于相对稀疏的间质区(P<0.05)。结论1.RU486有效降低了腺体张力,改变了腺体大小并改变了腺上皮高度,说明RU486非竞争性的抗雌激素对腺体的增生作用。2. RU486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症(对腺体作用)可能与NF-κB/p65介导的信号通路有关。3.RU486可通过非p16相关的机制,降低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