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及测量不同鼻窦病变的动态增强MRI各参数值及弥散加权成像的ADC值,鉴别鼻窦病变的良恶性。
材料与方法:收集2014-03~2016-03在本院行磁共振动态增强和弥散加权成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窦病变患者共67例,回顾性分析其常规MRI扫描、弥散加权成像及MR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表现。(1)常规MR扫描包括轴位及冠状位TIWI、T2WI脂肪抑制序列,观察病变部位、大小、形态、边缘、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有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T1WI、T2WI信号强度特征等。(2)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采用SE平面回波(echoplanarimaging,EPI)序列,b值为0、800s/mm2,测量并分析病变区域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大小。(3)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ynamicContrast.enhancedMagneticResonanceImaging,DCE-MRI)采用T1WIDYNTSE+C序列,对数据进行后处理后获得的鼻窦病变的动态增强曲线,并对时间-信号强度变化曲线(TimeIntensityCurve,TIC)的增强前信号强度(SIpre)、最大信号强度(SImax)、峰值信号强度(SIpeak)、峰值时间(Tpeak)、最大上升斜率(MSI)、流出率(WR)及最大强化率(ER)进行分析,总结鼻窦病变的时间-信号强度变化曲线的特征。本研究将涎腺肿瘤的TIC定为三个类型,分型如下:A型:平缓型;B型:速升平缓型,快速强化,缓慢廓清;C型:速升速降型,快速强化,快速廓清。
结果:(1)良性病变36例,常规MRI上主要表现为形态较为规则、边界较为清楚、对周围结构侵犯较弱、骨质以压迫改变为主,强化多为不强化、轻度至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恶性病变31例,常规MRI上主要表现为形态不规则、侵犯范围较大、境界多不清楚、坏死信号多见、周围组织结构受累严重。(2)鼻窦炎的平均ADC值(1.73±0.33×10-3mm2/s)、鼻息肉的平均ADC值(1.59±0.14×10-3mm2/s)与恶性肿瘤的平均ADC值(O.97±0.11×10-3mm2/s)之间进行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36例鼻窦良性病变平均ADC值为1.42±0.34×10-3mm2/s,31例鼻窦恶性肿瘤的平均ADC值为0.97±0.11×10-3mm2/s,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36例良性病变TIC以A型多见,部分表现为B型,31例恶性病变TIC表现为B或C型,本组良、恶性病变的Tpeak、MSI、WR、ER、Ktrans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SIpeak、Ve及Kep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1)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显示鼻窦炎症、鼻息肉及粘液囊肿的ADC值明显高于鼻窦恶性肿瘤,因此DWI可以作为鉴别鼻窦常见良性病变(鼻窦炎症、鼻息肉和粘液囊肿)与恶性肿瘤的一种检查方法,但仅凭借ADC值并不能作为鉴别鼻窦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标准。(2)良、恶性病变Tpeak、ER、MSI、WR、Ktrans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鼻窦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有一定价值。(3)鼻窦良性病变在动态增强扫描中TIC表现为A型(平坦型)、B型(速升-平缓型),恶性肿瘤表现为B型或C型(速升-速降型),表现为B型曲线的良性病变多为血管瘤等富血供肿瘤。TIC曲线有利于鼻窦病变的定性诊断。
材料与方法:收集2014-03~2016-03在本院行磁共振动态增强和弥散加权成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窦病变患者共67例,回顾性分析其常规MRI扫描、弥散加权成像及MR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表现。(1)常规MR扫描包括轴位及冠状位TIWI、T2WI脂肪抑制序列,观察病变部位、大小、形态、边缘、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有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T1WI、T2WI信号强度特征等。(2)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采用SE平面回波(echoplanarimaging,EPI)序列,b值为0、800s/mm2,测量并分析病变区域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大小。(3)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ynamicContrast.enhancedMagneticResonanceImaging,DCE-MRI)采用T1WIDYNTSE+C序列,对数据进行后处理后获得的鼻窦病变的动态增强曲线,并对时间-信号强度变化曲线(TimeIntensityCurve,TIC)的增强前信号强度(SIpre)、最大信号强度(SImax)、峰值信号强度(SIpeak)、峰值时间(Tpeak)、最大上升斜率(MSI)、流出率(WR)及最大强化率(ER)进行分析,总结鼻窦病变的时间-信号强度变化曲线的特征。本研究将涎腺肿瘤的TIC定为三个类型,分型如下:A型:平缓型;B型:速升平缓型,快速强化,缓慢廓清;C型:速升速降型,快速强化,快速廓清。
结果:(1)良性病变36例,常规MRI上主要表现为形态较为规则、边界较为清楚、对周围结构侵犯较弱、骨质以压迫改变为主,强化多为不强化、轻度至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恶性病变31例,常规MRI上主要表现为形态不规则、侵犯范围较大、境界多不清楚、坏死信号多见、周围组织结构受累严重。(2)鼻窦炎的平均ADC值(1.73±0.33×10-3mm2/s)、鼻息肉的平均ADC值(1.59±0.14×10-3mm2/s)与恶性肿瘤的平均ADC值(O.97±0.11×10-3mm2/s)之间进行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36例鼻窦良性病变平均ADC值为1.42±0.34×10-3mm2/s,31例鼻窦恶性肿瘤的平均ADC值为0.97±0.11×10-3mm2/s,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36例良性病变TIC以A型多见,部分表现为B型,31例恶性病变TIC表现为B或C型,本组良、恶性病变的Tpeak、MSI、WR、ER、Ktrans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SIpeak、Ve及Kep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1)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显示鼻窦炎症、鼻息肉及粘液囊肿的ADC值明显高于鼻窦恶性肿瘤,因此DWI可以作为鉴别鼻窦常见良性病变(鼻窦炎症、鼻息肉和粘液囊肿)与恶性肿瘤的一种检查方法,但仅凭借ADC值并不能作为鉴别鼻窦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标准。(2)良、恶性病变Tpeak、ER、MSI、WR、Ktrans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鼻窦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有一定价值。(3)鼻窦良性病变在动态增强扫描中TIC表现为A型(平坦型)、B型(速升-平缓型),恶性肿瘤表现为B型或C型(速升-速降型),表现为B型曲线的良性病变多为血管瘤等富血供肿瘤。TIC曲线有利于鼻窦病变的定性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