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法国当代重要的思想家,让-吕克·南希经历了四个当代法国哲学的重要运动,即德国哲学的法国化,科学技术对认识领域的影响,哲学对政治运动的介入,以及法国哲学的现代化。他思想发展脉络如同一部未完成的法国当代哲学史,他从文学入手、后转向对政治、身体、艺术和基督教解构,其思想融合了德国哲学传统、法国存在主义理论、解构主义思潮。本文从其思想渊源谈起,借由其理论之中的关键词理解其美学思想的内涵与影响。本文除导论和结论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通过对南希理论的阅读挖掘其思想渊源,指明其理论关键词及其复杂的意蕴,第二、三、四章分别从其三个主要命题入手,对其美学思想展开系统的讨论。导论着重于南希理论的重要性,揭橥这一理论在当代哲学领域如何发生、发展和演变,阐明其理论的要旨和核心概念。得益于与现当代法国哲学家的交往,南希通过对文学问题、政治问题、身体问题、美学问题的探究,以解构的方式重新思考上述问题,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调和传统二元对立的辩证思想。第一章聚焦于“向…在”、“出—存”、“出—离”、“回撤”及“与在”等关键词,由此入手分析南希理论的渊源及特征。南希延续了德里达对文字游戏的偏爱,他解构海德格尔的“此在”之“此”,将这一固定站位用具有指向性的“向”替代,强调了“向”所构成的间隔。南希将“向”作为其理论成立的基础,用解构式的书写方式分离“实存”,提出具有“出离”、“打断”内涵的“出—存”概念。从“向…在”所具有的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出发,结合普罗提诺的“流溢说”,将其思想的标志性特色“出—离”—“回撤”带入到理论视野之中。他又通过对“出—离”的深入阐发,分离出具有暴力及陌生性内涵的“闯入”概念。最后,通过对胡塞尔“交互主体性”和海德格尔“共在”的阅读,南希借由“共与”的丰富内涵,引入共通体观念,进而指出共在的“共与”特性。第二章通过与黑格尔、德勒兹、德国浪漫派观点的参照比较,认识南希对独一性问题的基本看法:复数思想。从独一性问题的内涵与渊源切入,说明独一性问题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领域中的并行,结合黑格尔对普遍、特殊、个别的认识说明独一性的内涵。通过分有,独一性获得了多重的呈现,且多重最终趋向于无限。这就合乎逻辑地衍生出非常重要的“多重独一性”概念,它间接证明了其“有限性的无限”思想。借助对“Art”与“Arts”的区分,南希揭示了艺术与技术的差异,并通过二者的分离来验证了多种艺术门类的合理性以及艺术作品对美的多重呈现。结合德勒兹的“事件哲学”,尤其通过理解南希对河原温日期画的阅读,从以“我”为中心转向离弃主体,南希表达了从对意义的理解到对真理的把握的深刻转变。由此进一步论述了南希的复数思想在艺术领域的应用所彰显的“出—离”—“回撤”特征。第三章旨在从有限性的无限维度审视艺术的重生,认识南希美学思想。首先,南希将布朗肖与黑格尔的观念结合,发展出了无限的终结观。通过对界限和不确定性概念的说明,南希将有限性的无限带入到美学思考中。通过阅读德国浪漫派,南希认识到了艺术创作者向美的自我祭献。艺术家将艺术作品所要呈现的美的理念,抛掷到现世中,让缺场的美呈现为在场,将死亡变成了某种牺牲。艺术家作为中间人,要在自身艺术生命的结束中消灭自身的有限,将自己向无限敞开。美的“出—离”通过艺术家(艺术生命)的重生得以实现。通过作品,美来到时间之中;同样是通过作品,时间之中的“非美”得以回归:即对美的缺场这一在场事件呈现的回撤。第四章试图阐释南希对亚里士多德灵魂说的继承和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解构。南希将身体与灵魂的“与在”带入到身体思考之中,借由“共与”所延伸出的“之间”来考察“触碰”的发生、发展及作用。南希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海德格尔、列维纳斯等人的观点,认为“我”是身体与灵魂的结合体,即身体—灵魂。“我”的在场,意味着“我”的内在性向外延伸,同时也是内在性向“我”的延伸。此刻,“我”被悬置了,成为了自身之中的他者,而“我”的身体将作为“他者的我”与“我”的融合。思考使“我”的身体敞开,同时身体成为了“我”的外部,因为触碰只能发生在边界之上,它使触碰成为可能。南希强调了梅洛-庞蒂的“距离”概念,通过“共与”强调触碰的双重内涵,结合多重的艺术形式说明触碰所具有“出—离—回撤”的特征。南希将视觉、听觉等知觉归入“触碰”,“凝视”被他作触碰的一种,应用在对肖像画的阐释之中,他借由“凝视”说明艺术中主体的转变与消隐。通过对南希哲学思想的梳理与阅读,提炼出贯穿始末的“出—离”—“回撤”思想特征。通过他对艺术的观照来认识他对美的独特思考。在其理论体系中,美可以被视为“存在”、“无”、“独一性”的变体。正是这个在时空之外的,由艺术作品将其“缺场的在场”呈现出的抽象存在,成就了其独特的“出—离”—“回撤”美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