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历时角度,以近期翻译发展状况为背景,用奈达(Nida)和希金斯(Higgins)的相关理论作为支撑,以《傲慢与偏见》及其六种中译本为文本,对虚词“了”(le)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 “了”(le)作为虚词,分“了-1”(le-1)、“了-2”(le-2)两种。两种“了”字,各不相同,在论述上本文采取先分项论述再归纳总结的方式,参照《傲慢与偏见》六种中文译本,作了详尽认真地阐述及译文对比研究。 对于“了-1”(le-1)的论述,本文先从一般情况着手,说明作为体标记的动词后缀“了-1”(le-1)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既被作为完成体的对应词又被作为过去时的对应词。这种对应方式既体现了两种语言的特点,又有译者出于对语义焦点的考虑。 “了-1”(le-1)在译本中的特点,更多地体现在带“了”(le)字的固定句型上,所以作者在第二步从这些特殊句型入手,发现针对同一原文,会同时出现“V(Verb)+DV(Directional Verb)+le-1(了-1)”和“V(Verb)+le-1(了-1)+DV(Directional Verb)”两种译文的情况,两种译文孰优孰劣,这两种句型是否又存在差别,这正是本文关心之处。经过理论推理和实例论证,作者认为“了-1”(le-1)位置的不同决定了信息焦点的不同。这一结论廓清了人们长期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同时又证明了在这两个句型中,“了-1”(le-1)为动相补语的可能。对于译者,只有明白了二者之间的差异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翻译。 句型“V+DV+le-1(了-1)+O(Object)”和“V+DV+O”是“了-1”(le-1)的又一特殊之处,它们同样出现在了同一句英文的翻译中。对此本文认为这并非偶然的巧合,而应有其内在规律。作者运用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和利波曼(Liberman)有关英语“重音及语言节奏”(stress and linguistic rhythm)的论述,指出“了-1”(le-1)在此系“衬音词”,而译者对于“V+DV+le-1(了-1)+O”代替“V+DV+O”的选择是出于“韵律等值”的考虑。 文章对于“衬音词”(shenyinci)概念的提出,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衬音词"(chenyinci)现象的存在是证明翻译可以在韵律上等值的前提。为了进一步论证汉语中确实有“衬音词”(chenyinci)的现象,本文又从理论上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