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核心,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效率以及渠道处于不断地变化当中,未来时期货币政策应该如何发挥作用以及金融因素对于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显然是新时期应该深入讨论的问题。2017年召开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以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央银行已开始探索构建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维护金融稳定,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当前时期中国金融以及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着风险积聚的问题(银行坏账率上升、企业杠杆率的快速攀升,资产价格攀升,影子银行等问题),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出现了分离,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金融如何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重点关注层面。货币政策效应指的是货币政策的调整对实体经济产出的影响,在双支柱调控框架逐步完善的背景下,对于货币政策效应的研究能够反映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程度。因此,从理论和实证角度来研究双支柱调控框架下的货币政策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金融创新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理财类业务、同业存放业务、通道业务等类信贷业务通过“出表”等方式规避监管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限制,在金融系统内创造了大量的流动性。在信贷投放方向上也大量流入推动资产价格上涨的部门,对实体经济其他生产性部门的支持有限。因此,货币政策依靠原有传导机制进行调控的有效性持续下降,原有的传导渠道并不能完全反应现有政策的传导机制。本文从企业角度出发,拓展了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的信贷渠道,考察融资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建立理论模型对于融资渠道的重要性进行说明之后,也通过实证的检验量化了融资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重要性。在确立融资渠道的基础之上,考察双支柱调控背景下能够影响企业融资行为(融资渠道)的重要金融因素即金融周期与针对金融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对货币政策效应影响的理论机制,实证分析其对于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并说明两者能够通过融资渠道对货币政策效应产生影响。结论表明: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新增投资的影响显著,融资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为中介渠道的中介效应占到总效应的47.36%。当货币政策出现改变时,融资渠道对非国有企业、小规模企业投资规模的影响较大,在经济衰退期的影响也大于经济繁荣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背景下,金融周期会降低企业的新增投资规模,放大紧缩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规模的影响。金融周期能够通过融资渠道显著影响货币政策效应,其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小规模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房地产企业。而对于宏观审慎政策而言,宏观审慎政策会削弱货币政策效应,表明防范金融风险能够减轻金融周期对于货币政策效应的放大作用,使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回归。宏观审慎政策会通过融资、资产价格以及风险承担渠道影响货币政策效应,其对于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小规模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房地产企业。本文得出的相应结论也给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带来了启示,从政策角度来讲,中央银行未来应完善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融资中介渠道的监测机制,在调控过程中不能忽视以资产价格为代表的金融周期,充分关注宏观审慎政策的实行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提高货币政策对融资渠道中介效应非对称性的识别能力,有效识别金融周期和宏观审慎政策对于货币政策效应影响的非对称性。在此基础上政策制定当局应完善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形成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的相机抉择机制。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过程要注重预期管理,保障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有效性。这对于进一步理解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程度以及双支柱调控政策的协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