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叙事下的潜流——艾明之建国初十七年小说论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yongdezha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十七年文学研究正日益成为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然而,大多数的研究者每每执着于对这一文学现象的宏大叙事,理论高蹈、概念先行,而缺乏披沙拣金式的文本细读的耐心。即使偶有文本细读的实践,却又囿于既有文学史视野的限制,视阈大都集中于几部“红色经典”的重读,过度阐释,连篇累牍间似有将此项研究弓}至某种模式化的危险。 身处于开放时代的我们,较之前辈学者不仅有着在这十七年里寻找“异端”声音的冲动,亦不乏“重写文学史”应有的审慎的理性与包容的气度,“来支持我们关于这段文学并不单一、苍白的想象”(洪子诚语)。赖有这一背景,本人沉心潜志进入历史的长河,在大量文本的博览间,艾明之走进了我的研究视阈。研究艾明之其意义并不在于有意颠覆文学史中既成的权威定论,但它确实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条可能的路径,更加深入地进入文学史现场,更加繁复地体味作家的创作心态,从而窥探到在十七年的革命洪潮下,还有着淙淙暗流径自流淌。 正是在那个时代,艾明之小说的创作发行却呈现出引入注目之态。长篇小说《浮沉》、《火种》皆在当时多次再版,创下令人叹为观止的发行量。那么在这些热闹的现象背后,艾明之究竟采取了怎样的文本操作策略,既获得了政治上的合法性又满足了读者阅读时的愉悦心理?他在与主流意识形态达成“共谋”关系的同时,又是如何极力地维护着个体创作的主体性?自觉非自觉间,他又是如何在暗处连通了与过去诸种文化血脉的对接?……围绕着上述耐人寻味的问题,着力从三个层面展开思考与探索。这三个层面分别是:一、革命小说的“前世今生”;二、革命叙事中的世俗生活暗河;三、“英雄”故事下的人性潜流。 论文写作期间,笔者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资源,力求细致阅读文本,深广地兼及全史;同时,在艾明之老人的倾心支持下,多次对其进行访谈,获得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也为我的论文写作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正如陈平原所言:“任何研究方法都只是一种假设,能否落实到实际研究中并借以更准确地透视历史才是关键。”论文虽经由艾明之小说切入,触探、辐射了“十七年文学”中一些久为人忽视,其实却意味深长的理论问题,但限于学养,仍留有若干盲点未能穿透。遗憾中,唯愿自己的研究能够为后来研究者更加深刻地透视“十七年文学”提供些许启示。
其他文献
2011年6月,广州白云区一街道办主任被网曝进行“裸聊”,引发民众热议。而在此之前,台湾某明星也同样被爆出裸聊事件。裸聊是由一般的网络聊天发展而来的,所谓裸聊,是指除去脸部外其他身体部位全部裸露在摄像头下,通过网络视频传给聊天对象,以大胆的文字和动作进行交流的行为(一些网站组织的以牟利为目的的裸聊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裸聊”层出不穷,抛开道德、法律的争议,有的人会怀疑热爱裸聊的人是否因为“
如今,初中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尤其是在农村,英语学科一直是困扰学生的“麻烦学科”。据调查,在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缺少专业的英语教师,学生被逼迫死记硬背地学习英语,结
期刊
本文对韩国著名的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家廉想涉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研究。以《万岁前》和《三代》两部处于不同时期又具有时代连贯性的作品为中心,主要采用文本分析、资料
艾略特是20世纪现代主义运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现代派诗人、批评家,其诗歌理论开创了新批评的先河,是19世纪传统诗学向20世纪现代诗学转型的中介。《传统与个人才能》是他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