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塑料具有体积小、难降解、易迁移和吸附性强等特点,易对环境和生物造成不利影响。纤维状微塑料占环境中微塑料比例较高。虽然土壤是作为微塑料的主要的汇,但其在土壤中的危害性却鲜被关注。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作为土壤污染的敏感指示生物和土壤生态毒理研究的模式生物,其生长和生存状况对于土壤健康状况和质量可以起到评价和警示作用。本研究设置0、1%、2%、3%和5%不同添加量的聚酯纤维微塑料处理与蚯蚓(Eisenia foetida)进行短期(15天)、中期(28天)和长期(200天)三组共培养实验,探究不同浓度聚酯纤维微塑料对蚯蚓生存、生长、繁殖以及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短期培养中,蚯蚓的体重增长率和产卵数量与微塑料添加量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中期培养和长期培养中,蚯蚓的产卵数量和体重增长率与微塑料添加量之间均无相关。同时,三组培养实验还表明微塑料添加对蚯蚓的死亡率无显著影响。2.在培养期间,添加聚酯纤维微塑料处理培养的蚯蚓肠道和蚓粪中均观察到聚酷纤维微塑料。短期培养中,蚓粪中的聚酯纤维微塑料数量呈现5%处理(36±9个/粒)>3%处理(23±5个/粒)>1%处理(13±5个/粒)的单调递增特征;而在中期培养实验中,蚓粪中的聚酯纤维微塑料数量呈现非单调的变化特征。3.长期培养实验中,各处理中蚯蚓主要分布于3-13 cm土层。添加聚酯纤维微塑料对蚓穴密度及蚯蚓分布无显著影响。同时,添加聚酯纤维微塑料处理0-3 cm土层中>2 mm的水稳性团聚体数量显著高于3-13 cm和13-23 cm土层,表明蚯蝴在0-3cm土层活动频繁导致该土层水稳性大团聚体数量增多。4.长期培养实验中,因蚯蚓活动而形成的土壤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的聚酯纤维微塑料数量随着聚酯纤维微塑料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加。同时随着土层的加深,水稳性团聚体中聚酯纤维微塑料数量呈减少趋势;水稳性大团聚体(>0.25mm)中聚酯纤维微塑料微塑料数量显著高于微团聚体(0.25-0.05 mm)中的。另外,<0.25mm的聚酯纤维微塑料在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数量最多,占53%;0.25-lmm的聚酯纤维微塑料占33%;1.1-2 mm的聚酯纤维微塑料占10%;2.1-3 mm的聚酷纤维微塑料占3%;3.1-4 mm的聚酯纤维微塑料占1%。这可能是蚯蚓在摄食时误食尺寸较小的聚酯纤维微塑料,或者聚酯纤维微塑料在蚯蚓体内发生断裂所致。上述研究结果显示,聚酯纤维微塑料会对蚯蚓产生轻微的短期毒害行为;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添加不同数量聚酯纤维微塑料对蚯蚓死亡、产卵、体重增长及蚓穴分布的影响均不显著或呈非单调的变化特征,这说明聚酯纤维微塑料对蚯引毒害现象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可能会消失。另外一方面,这个结果还表明蚯蚓可能对聚酯纤维微塑料的耐受能力比较强或者聚酯纤维微塑料的毒性较低。环境中的微塑料有很多类型,单一类型的微塑料对单一生物的作用结果并不足以反映微塑料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来评价土壤中微塑料的生态环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