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教师角色认知是教师处于学校这一特定场域中,基于外界期望与自身职业选择与专业判断,对教师角色的认识与理解,它是一种偏向于心理层面的主观态度,很难将其外显化。因此,为了了解教师的角色认知就需要找到一种合理展现教师角色认知的方法。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不再仅仅被看作一种修辞手段,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具有表达性、内隐性、认知性、心理性等特性,可以将一些不易直说、埋藏在潜意识中的真实想法表露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角色认知是教师处于学校这一特定场域中,基于外界期望与自身职业选择与专业判断,对教师角色的认识与理解,它是一种偏向于心理层面的主观态度,很难将其外显化。因此,为了了解教师的角色认知就需要找到一种合理展现教师角色认知的方法。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不再仅仅被看作一种修辞手段,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具有表达性、内隐性、认知性、心理性等特性,可以将一些不易直说、埋藏在潜意识中的真实想法表露出来。隐喻的这些特性刚好可以解决认知难以外化的问题,而且国外已经开始运用隐喻去分析并解释教师的一些内潜性认知。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借助教师隐喻来展现教师的角色认知,一方面能够为教师角色认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认清自己、定位自己,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与梳理,了解教师隐喻与教师角色认知的研究现状,确定本研究的突破点,收集已有文献中提及的教师隐喻。同时借助开放式问卷收集初中教师自己的隐喻表达,运用隐喻分析法对收集的所有教师隐喻进行合理归类,并基于分类对教师角色认知进行划分与解读。接着根据已有问卷和前期隐喻视角下教师角色认知的划分结果,编制调查问卷,对河南省S市和陕西省X1市和X2市的初中教师进行教师角色认知现状调查,最后借助SPSS 25.0版本的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教师隐喻分类与教师角色认知划分的结果。通过对收集的教师隐喻进行分析,本研究将教师隐喻按照主体的不同分为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类,按照内涵的不同分为道德类、关系类、知识类和能力类四种。基于教师隐喻的划分结果,教师角色认知在认知角度上可以分为教师中心的角色认知和学生中心的角色认知,在认知内容上可以分为关于品性的角色认知、关于关系的角色认知、关于知识的角色认知以及关于能力的角色认知。第二,隐喻视角下初中教师角色认知调查的现状。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初中教师自我角色认知总体呈现正向积极态度;初中教师已经开始反思牺牲奉献这一传统精神品性,关注自身持续发展,思考自身需要与生命价值;初中教师认同并渴望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共同进步的师生关系;初中教师重视创新能力,相对忽视心理呵护能力;初中教师注重知识的更新,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初中教师没有完全摒弃讲授、灌输式的教学。第三,不同群体初中教师角色认知的差异情况。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发现:初中教师的角色认知在性别和职务两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虽然角色认知在年龄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教龄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在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学历上具有显著差异性。此外,初中教师的角色认知在年级和科目两方面也表现出差异性。研究最后,基于教师角色认知进行了两方面的反思。其一,教师应然层面的角色认知会影响教师的角色行为,但不一定转变为相应的实然层面的角色行为;其二,根据教师对待自身职业的态度,教师角色认知可以被划分为“生存型”、“享受型”和“发展型”,不同类型的角色认知体现着不同的职业价值观。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时代,研究生教育也进入了急速发展的阶段。硕士研究生群体日益增多,社会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诉求也迎来了新高度。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导师和研究生的互动方式发生了改变,师生开始通过网络进行互动。因此,探索导生网络互动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导生网络互动、导生关系、研究生科研绩效三者的现状,探究了导生关
随着国际经济局势摩擦加剧,中国作为经济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形势,政府不得不修改政策。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国家重视金融发展和制造业产业创新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也与产业结构升级息息相关。实体经济奠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石,科学技术发展与资本支持都依赖于其转型升级。资本支持与科学技术发展也互为促进,共同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本文的研究小组选取
2021年10月8日,G20/OECD BEPS包容性框架136个辖区就应对经济数字化税收挑战的“双支柱”方案达成全面共识。欧盟希望以疫情后经济复苏和国际税收体系改革这两件“百年一遇”的大事为契机,推动单一市场税制的建设进程。本文分析了欧盟委员会为此发布的《21世纪企业税收通讯文件》,对该文件提出的为支持欧洲经济复苏、绿色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短期措施和长期措施进行了深入阐释。本文认为,这些措施既彰显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先于2014年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这一目标,后于2020年承诺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更远大艰巨目标。为实现上述承诺,我国采取了多种政策和市场手段,其中建立和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就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和市场工具。2011年以来,北京、天津、上海等多地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2017年底,中国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
中国目前正处于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转变期,“十四五规划”再次将创新重要性提升至新高度,而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对于国家整体创新实力作用不容忽视,因而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研究如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尤为重要。本文以2008-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了企业业绩增长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具体分析了企业业绩增长在不同产权性质以及市场势力调节因素下对技术创新影响。实证结果表明,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对就业起到拉动作用,也使政府税收有了明显增长,同时能够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对健全市场经济等众多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自身资金规模有限,公司结构完善度较差,财务报表规范性较低,信息透明度较差,盈利不稳定等自身因素和证券市场门槛高,创业投资体制不完善,公司债券发行门槛高等外部因素限制,导致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困难。本文基于国
当代生活离不开移动支付,而移动支付又与家庭消费有紧密的关系。本文站在微观视角,以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7年数据为支撑,探索移动支付对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以及不同要素组合所产生的消费差异性,分析作用机理以及影响路径。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移动支付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并对消费结构起到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移动支付有力提升了家庭消费水平,这主要依赖于移动支付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信息干扰等特点,对各
大学生就业不仅涉及到自身的发展,还关系到家庭的稳定与社会的兴衰,是全社会普遍关注和重视的问题。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政策使高校毕业生供给增加的速度快于社会对其有效需求增加的速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愈加困难,已经成为了突出的社会问题。由于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原因,大学生就业的结果不尽相同,在同样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内部依然没有打破既有格局,大学相对意义上仍然维持了一种不平等。聚焦于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如何影响大学
随着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第三方支付由于自身的多样性和便捷性正在迅速发展。第三方支付的出现,虽然对传统支付方式的不足起到弥补作用,但其迅速的发展也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原有的业务模式、中介地位等产生了一定的挑战性,也必将对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与长久发展产生极大的市场冲击。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冲击,商业银行必须从流动性等多个方面分析第三方支付对其
本文选取全国21所应用型本科转型试点高校,主要运用文本分析法对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素质、层次、类型、功能”维度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达维度缺乏,二是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同质化现象,三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社会本位色彩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