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局部能量和距离的无线光传感器网络分簇算法研究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ing1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的广泛应用,以及自由空间光通信(Free Space Optical,FSO)带宽高、容量大、安全性好等优势的凸显,使得兼具两者优势的无线光传感器网络(Free Space Optical Sensor Network,FSOSN)迅速发展,并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与WSN相似,无线光传感器节点具有有限的能量、处理能力以及存储空间等,因此提高节点的能量利用率,尽可能地延长网络生存时间是FSOSN研究的重要方向。分簇算法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节能技术。簇头节点对簇成员节点发送的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后通过单跳或者多跳的方式将数据发送到基站,从而有效减少能量消耗。LEACH协议是一种典型的分簇算法协议,可以有效减少数据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但是该协议存在一些缺陷,如:簇头节点随机选取;簇头节点选举过程成不考虑节点能量和分布位置的影响等。本文针对LEACH协议的不足,在WSN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全向智能天线和无线光传感器节点的能量消耗模型,分别针对单跳结构和多跳结构的FSOSN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单跳结构的FSOSN中,簇头节点将融合后的数据直接交付给基站,但是长距离传输将造成较大的能量消耗,使得距离基站较远的簇头节点因长距离传输而提前耗尽能量,从而导致网络无法连通,监测区域无法覆盖。在多跳结构的FSOSN中,簇头节点以协作的方式通过多跳传输完成与基站之间的通信,这一通信方式使得距离基站较近的节点因承担过多的负载而能耗过快。本文结合LEACH协议,针对两种拓扑结构,提出了相应的基于节点局部能量和距离的分簇算法——LEDBCA(Local Energy and Distance Based Clustering Algorithm)。在簇头节点的选举过程中重点考虑了节点局部能量和距离基站的远近,对阈值公式进行改进,此外,根据节点的能量消耗模型和所处位置,计算出使得网络局部能量消耗最少的簇半径,以均衡网络中的能量消耗。最后,通过MATLAB仿真软件,对两种网络环境下的LEDBCA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同LEACH协议相比,不同网络结构下相应的LEDBCA均减少了网络能量消耗、增加了网络接收到的数据包数目、延长了网络生存时间。
其他文献
CDMA属于直接序列扩频技术(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DSSS)。DSSS简记为DS,它通过增大带宽来获得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但由于相邻时隙噪声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扩频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频谱资源日渐紧缺,如何在有限的频谱资源条件下提高频谱利用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认知无线电技术则提供了很好的解决途径。频谱感知技术是认知
近两年无线局域网技术被国内3大电信运营商所关注,公共场所大量出现了以无线路由器或交换机为基础的wlan局域网。为此WI—FI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经作为了移动通信的一种辅
随着光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作为未来Internet骨干支撑的WDM光网络组网技术成为主流趋势。同时,随着光学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视频会议、远程教学等多播业务的日益兴起,使得光网络多
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的发展,银行卡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支付工具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国内开发银行卡系统还使用传统的技术方法,银行卡的业务处理方式和技术处理方式与国际标准
IPTV之所以成为关注的焦点,最主要的一点在于它的宽带服务模式已形成了一个极具前景的产业。IPTV这种在互联网时代更为灵活的传媒方式对于未来电信运营商、内容运营商、IT服务
高效、高速和高集成是未来光子学器件的发展趋势。为实现这些目标,人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并由此衍生了许多新兴学科,例如硅基光子学和表面等离子激元学。然而,硅材料和金属材料自身固有的缺陷限制了光子学器件某些性能的提升,例如集成光源和集成光波长转换器的实现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新型光电材料的出现强烈冲击着现有的光子学器件的研究,其中包括稀土离子、量子点、石墨烯和超材料等等。它们具有低损耗、易于集成和人为可调控等优
随着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4G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802.16m作为4G的候选标准之一,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航天“十一五”预研项目中基于802.16e原理样机开发调测的基础上,本文以80
目前,城市公众文字信息发布系统大多利用移动通信网络技术来实现。广播系统是很成熟的通信系统,利用现有模拟广播信道进行文字信息发布,不仅可以扩展广播系统的功能,还可以节
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信号处理领域和神经网络学界兴起的一种技术,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之一,这就是盲源分离(Blind SignalProcess,BSP)技术。该技术起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