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什么+都/也+没(有)/不+VP,就/只+VP”句式。日常生活中该句式普遍存在,已成为习以为常的表达。句式的大量存在和形式上的高度统一,表明此句式已逐渐凝固成为固定的表达式。句式具有矛盾性的特点,所谓的矛盾性仅停留在表层形式上,未渗透入深层结构,整体表现为表层冲突和深层和谐。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结构分类、语义、语用认知、主观性四个方面进行论证,得出句式的深层结构没有矛盾,且有自身的特征和生成机制,生成特点为前凸显后背景或前背景后凸显。目前学界对这类具有矛盾性的表达式关注不够,对本文所研究的句式关注更是少之甚少。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引起学者对此类句式的关注。本文主要包括绪论、主体、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综述了前人研究成果,寻求本文的必要性和创新点,界定研究对象并对本文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进行陈述,最后说明句式语料来源。主体部分,主要从句式结构、语义、主观性、语用认知四方面来探究句式的特征,描写和解释句子的特征和探索句子的内在生成机制,证明句式深层结构的和谐性。第二章按构成成分的扩展进行分类,旨在分类中通过焦点-背景的确定来讨论句式的生成过程,也是矛盾消解的过程。句式分出两种类型:Z、D单项结构句和Z、D多项结构句(Z代表前小句,D代表后小句),Z、D多项结构句又分为Z、D多项并列结构句和Z、D多项补充结构句。在分类中通过讨论了焦点的凸显位置,发现句式具有前凸显后背景、前背景后凸显的生成特点。第三章从语义方面探讨了句式的前后小句之间的关系。得出前后小句的关系是刨除式的关系,即前小句的范围等于除去后小句的范围。这一结论证明句式是一个严整的系统,成分之间密不可分。系统决定构成要素的关系,构成要素受系统的制约,句式的深层结构没有矛盾。此外发现句式的表层矛盾具有程度等级的差别,直接影响因素为V,系统消解了句式的形式矛盾程度等级。第四章主要探讨句式的主观性。从视角和认识情态两方面发现句式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主观性增强了句式的表现力,一是在简短的句子结构形式下,保证语言的信息量;二是帮助说话人传递态度和情感;三是说话人和听话人通过语言对事件和行为达成了共识。句式的主观性是消解表层矛盾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五章主要从语用认知层面探讨句式的认知过程。通过认知语境进行前后小句关系的假设,论证了前文前后小句关系的结论;运用认知域和语用推理理论阐述句式的认知过程,通过修正方式消解矛盾,达到交际目的。修正的方式,一是限定项中有补充说明的项,二是前文中出现“什么”的范围,三是听话者提问。第六章探讨句式和相关句式的关系,发现他们互相无法完全归入对方的分类,都具有独立性。但它们都有同样的语义形式,都处于“矛盾”系统中。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区分病句的标准主要有三条。第一,前小句不是对具体对象的总括且不是精确的表述。第二,前小句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性,前后小句不能同时是对事物的客观表述。第三,具有言外之意,能传达意愿。结语部分,主要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创新点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