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对性能抗震设计的关注,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的研究逐渐被重视。自复位结构体系作为其中的一类,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小结构震后的永久变形,还能够将永久变形限制在可更换的耗能器上,震后结构仅需替换耗能器即可继续使用,拥有很好的工程应用前景。自复位结构体系滞回曲线的理想形状是双旗帜形,反映出了该结构体系严格的残余变形过程控制原则。该原则导致的高抗侧刚度与低滞回面积,不仅不利于结构耗能能力的发展,还影响到柱截面尺寸的控制。因此有必要对自复位结构体系残余变形控制原则进行改进。在参考国内外自复位结构体系与残余变形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文章首次提出滞回矫正猜想,并设计出与之匹配的新型加载制度。分别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与OpenSEES建立自复位钢板剪力墙单层与三层结构模型,进行低周往复模拟试验与地震弹塑性时程分析,采用新型加载制度与基准加载制度的对比,对滞回矫正现象的有效性与客观性进行模拟验证,然后结合相关力学理论对滞回矫正原理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表明:1)过度追求复位性能带来的问题是耗能能力不足或柱截面设计过大。因此,要求加载过程中每一循环残余变形都能很小的双旗帜形滞回曲线并不完美。2)新型加载制度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滞回矫正现象,从而有效减小自复位结构体系的最终残余侧移,提高了自复位结构的抗震性能。因此,该加载制度适合在自复位结构的研究和设计中考虑。3)滞回矫正现象在塑性金属耗能器中可以有效的减小残余侧移,该现象出现的前提还与自复位结构中要求主体结构保持弹性的设计理念很好契合,适合用于自复位结构体系的残余变形控制原则研究。4)引入滞回矫正现象,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取消对自复位结构体系残余变形的过程控制。改进后的残余变形控制原则为基于性能目标的层间位移控制:首先限制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在2%以内,而后将震后的残余位移角按照地震超越概率分为四个阶段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