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大陆古民谣在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留下无数经典,21世纪以来,它融贯中西,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形成了现象级发展。全文立足21世纪以来的大陆民谣文本,运用共生理论、符号学美学及语言音乐学等理论,通过案例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探究其词曲之间的共生关系。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梳理了21世纪大陆民谣兴起的过程和发展现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陆民谣呈现出中国本土化、文化互动性和以校园民谣人为主流民谣创作群的特殊群体性。21世纪以后民谣创作主要群体相比于上世纪末的校园创作群体主流,逐渐向更广大的民间群体拓展,使其具有更广阔的民间性,在题材和形式上也更加倾向于普通大众,不同声调语言的入乐造成了大陆民谣语言类型多样性的特殊局面,基于语言使用情况,形成了普通话声调民谣、方言声调民谣和民族语言声调民谣等多种类型。第二章从形式上探寻了大陆民谣词曲的共生运动过程。从字调、语调和节奏与民谣曲调在结合过程中形成的相顺率(即共生度),与其他流行歌曲相顺率对比,而后发现其词曲在形式上具有更高的相顺率,形成了“口白式唱腔”的显著特征,所以声调极大地影响着民谣曲调的创作,然而曲调基于音乐的美感要求,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能动性。第三章以词曲文本内容为研究语料,分析大陆民谣在叙事化表达中完成了词曲的“义”与“情”、“思”与“境”、“形”与“神”的统一过程,词曲二者基于自身的符号特征,在结合过程中互补互利,词的题材、主题、艺术形象与曲调的情感内涵存在相互观照和相互诠释的紧密关系,相比于其他以音乐旋律听感为主的流行歌曲,民谣中对歌词主旨的表达更为侧重,旋律良好地迎合着歌词题材和主题的诉求,最终形成完善的音乐作品。第四章基于大陆民谣词曲结合后形成的完整艺术形式,对21世纪大陆民谣的艺术价值等多元化价值进行了分析。民谣词曲结合中,曲调更好地贴合顺从了歌词声调,歌词也尽可能地维持了必要的音乐性和本身所具有的文学审美价值,在共生运动完成之后词曲艺术价值得到整合统一,较之其他流行歌曲,民谣在保证较好听感的同时更易听懂,审美难度降低,从而增强了传唱度,形成了更具普遍性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人文价值等多元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