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江淮地区地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自史前时期以来,就是周边多个文化交汇的地带,文化特征风格多样。多年以来,安徽江淮地区发现了许多商周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兵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是商周时期社会上的一项重大主题,铸造青铜兵器即是为了在战争中取胜。青铜兵器作为重要的物质文化载体,成为现今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有力材料,它反映了古代战争方式的发展演变,对于安徽商周考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相关的研究工作已经逐步开展,并取得了很多成就,然而学者们在青铜器上的研究多注重于礼器,兵器方面的研究成果略显薄弱。目前,专门对本地区商周青铜兵器综合性的考古学探究尚且未有。本文首先收集该地区内出土的商周时期青铜兵器的详细资料和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类型学和年代学研究,探究出土墓葬中的兵器组合情况,比较本地区和周边地区青铜兵器型制特征上的异同,分析各地区之间文化因素的影响。本文总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本章首先对研究的历史背景和地理范围进行介绍,其次回顾了该地区青铜兵器研究的历史,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叙述,总结了目前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说明本文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第二部分,器型研究。本章首先收集和整理本地区出土的商周青铜兵器的出土情况。器物资料来源情况有两类,第一类是出自正式发表面世的考古发掘报告,这部分因为有了详细的叙述说明,所以信息量丰富,资料充实,方便用来进行更多的研究。第二类是各地文博单位零星收集、出土的器物,这部分器物身上直接反映的信息不多,需要和其他地方的器物比较,才能得出更多的有用信息。其次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对青铜兵器进行类型学分析,详细描述钺、戈、剑、矛、镞、戟、殳等主体兵器及兵器配件镦、鐏的外形特征,整理划分出具体型式。此外,还有对一些青铜兵器上的纹饰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第三部分,分期和年代。本章首先在类型学分析的基础上,将青铜兵器划分为七期,即商代早中期、商代晚期,春秋早中期、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战国中期、战国晚期,然后讨论各期之间兵器型制上的演变。其次对各期的年代进行推断,结合各地墓葬的发掘简报,对一些较为典型的出土兵器进行年代学研究,进而分析推定出各期的年代。第四部分,兵器组合分析。本章首先分析七期内每期兵器的组合情况,然后结合各期墓葬所含信息,包括墓葬规模、葬具棺椁和随葬品中陶器、铜礼器等,探讨墓葬主人的身份等级。一般而言,墓葬中兵器组合类型越多,墓主身份等级越高,兵器数量越多,墓主越富有。春秋时期此地有蔡国、群舒、钟离等小国,墓葬中流行用戈作随葬品,少数身份高贵者用戟、殳。战国时期此地为楚国所占,出土墓葬多数为楚墓,墓主身份属于下层阶级的大规模墓群开始出现,用剑作随葬品更加流行,兵器组合类型趋向简单化,富有的下层阶级开始打破传统葬制等级,逾礼的行为较为普遍。第五部分、与淮北、皖南青铜兵器比较。在安徽一省范围内,以长江、淮河为界限,可划分为淮河以北、江淮之间,长江以南三个地区,简称淮北、江淮、皖南。由于安徽地区在商周时期是各大势力交错的地带,此三个地区一直以来都受到来自周边地区的文明影响,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大,这些变化和联系也反映在出土的青铜兵器上,许多淮北地区和皖南地区出土的青铜兵器在江淮地区就未曾发现过,即使是相同兵器,器型上也有很大不同。本章将安徽江淮地区青铜兵器特点分别和皖南、淮北两个地区的青铜兵器做出比较,在器型、纹饰、组合、纹饰等方面讨论相互之间的异同。第六部分,结语。本章对全文的内容做出总结,江淮地区出土青铜兵器在时间上分布不均,仅有商代和东周时期,未见西周时期。地点上多分布于西部和东北部的蔡国、楚国、钟离国等诸侯国故地,而东南部出土兵器稀少,结语中对这些问题做出分析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