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科学技术同社会生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日益紧密,在科技界,剽窃、弄虚作假、欺世盗名、违反人类伦理道德准则等行为也随之急剧增加,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科学伦理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及科技界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是人才培养、知识创造、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以往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大多为思辨性质的研究,关于高校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意识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也较为缺乏。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高校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强化高校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意识、保障与促进高校科技工作者履行社会责任的政策建议,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在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马克思、恩格斯责任观与科技伦理观为指导,结合对“科学技术价值中性论”、“科学技术价值负载论”、“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理论”、“科学技术决定论”、“技术的社会建构论”等相关理论的分析,提出了高校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意识理论模型。并据此编制了包括四部分内容的“高校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意识调查问卷”,对西安、上海、武汉、哈尔滨、呼和浩特5个城市8所高校的465名高校在编的科技工作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应用回归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因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高校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意识的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有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本研究依据高校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意识理论模型设计的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和结构效度,可以对高校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意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测量。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可分为三个维度,即“对科研工作的责任意识”、“对科学共同体的责任意识”、“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第二,当前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总体而言是较为良好和积极的,较愿意积极地履行“对科研工作的责任”、“对科学共同体的责任”以及“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整体而言,与在另两个维度上的表现相比,在“对科研工作的责任意识”维度上的表现相对较差。不同组别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存在较大差异。第三,高校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价值负载论”持“同意”态度,而对“科学技术价值中性论”、“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理论”、“科学技术决定论”与“技术的社会建构论”的态度倾向于“不同意”或“不确定”。高校科技工作者对“科学技术价值中性论”的认同程度与其社会责任意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对“科学技术价值负载论”的认同程度与其社会责任意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对“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理论”的认同程度与其社会责任意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第四,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受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个体因素的解释能力高于环境因素。具体而言,相关学术规范了解、科技道德认知、学术声誉重视、履行社会责任监督与管理体制机制、个体发展与经济收入保障机制等因素会对高校科技工作者“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解释能力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是履行社会责任监督与管理体制机制、科技道德认知、相关学术规范了解。相关学术规范了解、科技道德认知、履行社会责任监督与管理体制机制、个体发展与经济收入保障机制、社会氛围与环境等因素会对高校科技工作者“对科学共同体的责任意识”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惩治机制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解释能力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是履行社会责任监督与管理体制机制、科技道德认知、相关学术规范了解。相关学术规范了解、科技道德认知、学术声誉重视、个体发展与经济收入保障机制等因素会对高校科技工作者“对科研工作的责任意识”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科研考核压力会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解释能力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是科技道德认知、相关学术规范了解、个体发展与经济收入保障机制。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提升和强化高校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意识的政策建议:完善履行社会责任的管理与监督体制、机制,为高校科技工作者履行社会责任、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提供制度保证;为高校科技工作者从事科研工作、履行社会责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氛围;健全高校科技工作者培养机制,重视科技工作者个体发展和成长;建立适度的组织惩治和社会惩戒制度,为高校科技工作者履行社会责任保驾护航;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创建宽松的科研工作氛围;加强科技道德与学术规范宣传、培训、教育,促进高校科技工作者对相关学术规范的了解;关注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重视和保障科技工作者的合理经济收入;改革科技道德与学术伦理宣传教育方式,由“显性方式”向“显隐结合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