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制造”的文学实验--《北京文学》与“新体验小说”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8408272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文学》在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地位举足轻重,是北京作家的聚集处,作为优秀文学期刊是当代文学的重要承载者,也是当代文学的见证人。从1955年至今,《北京文学》亲历文学的历史轨迹,刊登众多经典作品,在文学生产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1994年和1995年《北京文学》编辑与作家发起的文学实验——“新体验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史实的整体把握和深度挖掘,结合20世纪90年代《北京文学》的发展脉络,呈现此年代文学生存镜像,探讨“新体验小说”发展、高潮和落幕。
  20世纪90年代文学被定义为文化断裂的时代,“新体验小说”是此时代进程中文学机制变革的产物,是作家和编辑共同探寻文学发展路径过程中产生的艺术创见,具有审美的价值。“新”字头文学的诞生,是文学媒介在市场经济作用下自身的流变体现,也是文本期刊在转型过程中更新文本取材模式的文本呈现。也是文学环境中作家对生存模式的探寻。“新体验”顺应《北京文学》自身生存的发展趋向——以现实型文学作品为主,继续为人民群众推出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为重回对现实生活的文本诉求,重回对生活真实性的把握,呈现时代生活群像。“新体验小说”以躬亲实践的姿态深入生活,通过研讨会、作家创作谈、批评家笔谈、文本评议等方式,使文学重回生活轨道,记录此时此在的真实人物的真实情感指向。评议的模式重组和编辑方式的更新,使“新体验小说”推出之际一鸣惊人,但仅2年时间,便沉溺于喧嚣时代的改革潮流中。激流中的“新体验”似90年代历史中的流星一闪而过,深究其内质却是时代下思想内涵、文化轨迹和意识形态的再现。文本中凡俗化的叙事技巧、非虚构的言语方式和亲历的生活对文本真实的把握是展开研究的问题核心所在。
  “新体验小说”是90年代被制造的文学实验,在《北京文学》发展进程中意义非凡。在集体主义向个体主义时代转换的进程中,这一实验的开展,是文学机制对文学发展方向的探寻,影射中国90年代生活境况,在命名的表层结构下,注入作家情感、生命和思想,泛活文坛空气。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生活在明清时期的李渔有着多重身份,是一个极具魅力的文学家、戏曲家、美学家,其著作《闲情偶寄》可以说是他一生艺术与生活的结晶。近年来美学研究逐步走向文化与生活,本文也是在这一大的背景下以“生活美学”为切入点研究《闲情偶寄》,旨在对其内涵和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挖掘其积极丰富的生活美学思想,以此来观照现代人的生活,给现代人提供一种可能性的生活范式,使我们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第一章本章主要探讨李渔生活美学
学位
纵观欧阳山六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他紧紧把握住了时代脉搏,秉持知识分子的高度自觉,从早期的抒情短篇,再到建国后“反映中国革命来龙去脉”的鸿篇巨著,欧阳山的文学创作中有着嬗变的过程,并在嬗变中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本文以欧阳山创作时间节点为线索,结合作家自身经历、广州地域文化对其影响,以及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等因素,分析欧阳山创作观念以及创作内容和形式上的嬗变。  本文认为欧阳山作品具有一定的承继性,不能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