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罗门之歌》是莫里森创作的九部小说中唯一的一部刻画男性主人公的作品。自1977年问世以来,该作品由于在政治思想,社会观念,语言及艺术手法运用上的自由性受到国内外评论界的关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解读《所罗门之歌》,例如,女性主义、社会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批评。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学者从心理分析角度来探讨这部小说,而用心理分析的分支——自我社会心理分析去研究的就更为鲜见,特别是在中国。因此,该论文采用自我社会心理分析来讨论《所罗门之歌》,希望能在这方面对该小说的研究有所贡献。该论文采用埃里克.洪布格尔.埃里克森的自我社会心理阶段理论,通过文本分析来探讨《所罗门之歌》的成长主题。论文主要运用埃里克森理论中的四个自我社会心理阶段,即:童年早期,童年晚期,青少年时期和成年早期来讨论奶娃成长过程中的三个主要阶段:迷失阶段,出走阶段及成熟阶段;分析了四个自我心理阶段中奶娃自我社会心理发展的状态及影响因素,并在奶娃成长教训的基础上为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些许建议。在成长过程中,少数‘民族青少年应懂得尊重自我,多途径了解本民族文化,并学会客观地欣赏主流文化。这些建议可能会帮助在种族不平等境遇下的美国少数民族青少年顺利实现自我社会心理的成熟,.从而有利于美国的稳定。同时这些建议也可应用于其他多民族国家。论文共分四章,另外加上引言和结论。引言提供《所罗门之歌》的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并陈述该论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及意义。第一章是整篇论文的基础。简要陈述该论文的理论框架——埃里克.洪布格尔.埃里克森的自我社会心理阶段理论以及成长主题并论证二者结合的合理性。第二章讨论埃里克森理论中四个阶段的自我身份发展在奶娃成长第一阶段——迷惘阶段的体现。奶娃迷失的自我意识,家庭意识和社会意识及三者的影响因素主要呈现在奶娃与家人和北方黑人社会的交往中。第三章关注埃里克森理论中成年早期的自我身份发展在奶娃成长第二阶段——出走丹维尔阶段的体现。通过奶娃与当地黑人社会的交往,展示奶娃自我、家庭和社会意识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第四章分析奶娃成长的最后一个阶段——成熟阶段。该章同样运用埃里克森成年早期的理论检验奶娃与当地黑人社会的交往,分析奶娃的三方面意识的成熟及影响因素。论文的结论部分回顾奶娃自我心理的发展过程,从中提出对少数民族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建议,并讨论这些建议更广泛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