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lO<,2>、LiGaO<,2>晶体的生长及其上ZnO薄膜制备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j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以GaN和ZnO为代表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以其优越的性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们在光电器件、大功率、高温电子器件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LiAlO2和LiGaO2作为它们很有前景的衬底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这两种衬底晶体生长困难限制了其应用。本论文系统研究了LiAlO2和LiGaO2晶体的生长,并在衬底上进行了ZnO薄膜的生长。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在前有基础上,采用中频感应提拉法生长了LiAlO2晶体,通过建立合适的温场后,很好地抑制了晶体生长中Li2O的挥发,在优化各种工艺参数后,成功地生长了直径为2inch完整的、高质量的LiAlO2晶体,而且工艺具有很好的重复性。(100)LiAlO2的X射线四晶摇摆曲线半高宽最小仅为17.7arcsec,这是目前为止报道的最小值,位错密度也只有3.0×103 cm-2,晶体在可见及红外波段具有高的透过率,其红外波段的截止波长为6.7μm。在生长装置中采用更大的铱坩埚及铱后热器后,优化工艺生长的LiAlO2晶体具有更大的尺寸及更高的质量,而且降温时间也大为缩短了。   2.采用中频感应提拉法生长了LiAGaO2晶体,探索出了提拉法生长此晶体的合适温场条件、工艺参数,生长中的挥发几乎被完全抑制,成功生长了完整、透明的高质量LiGaO2晶体。(001)LiGaO2的X射线四晶摇摆曲线半高宽仅为16.2arcsec,这也是目前为止报道的最小值;LiGaO2(001)、(100)和(010)面的位错密度均低于104 cm-2。   3.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和磁控溅射法在LiAlO2(100)面上制备了ZnO薄膜。用MOCVD方法获得了单一取向的非极性m面ZnO薄膜,(1100)峰半高宽为0.79°;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在薄膜上观察到了明显的长方形晶粒;偏振透射光谱、偏振拉曼光谱表明(1100)ZnO薄膜在面内是各向异性的。而磁控溅射法获得的则是混合取向的多晶ZnO薄膜,随衬底温度升高,(1100)峰的相对强度有所增强,不同温度下薄膜的形貌差异较大;样品的拉曼光谱中都出现E1(LO)振动模式,表明存在较多的氧空位、间隙锌等缺陷。   4.采用磁控溅射法在LiGaO2(001)面在不同温度下生长了ZnO薄膜,所有的ZnO薄膜均为高度c轴择优取向,薄膜内均存在着压应力。当衬底温度为200-600℃时,出现了较强的紫外发射峰,而可见光发射峰几乎看不到,其中600℃生长的薄膜的紫外发射峰最强,峰半高宽也是最小的,约为140meV;在800℃生长的ZnO薄膜其PL谱上有一个很强的绿光发射峰。   5.采用磁控溅射法在600℃相同的条件下在LiGaO2(001)、(100)、(010)衬底上生长了ZnO薄膜,薄膜的择优取向分别为[0001]、[1100]、[1120],其形貌差异很大,其中(0001)ZnO薄膜呈现出明显的六方柱状晶粒,(1100)取向的薄膜内的晶粒尺寸最大。从这三个不同取向的ZnO薄膜的PL谱上几乎未看到可见光发射峰,其中(1100)薄膜具有最强的紫外发射峰和最小的峰半高宽。
其他文献
本工作制备了一系列以ZnO为发光中心的硅酸盐闪烁玻璃。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激发发射荧光光谱、荧光衰减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等对样品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氟离
期刊
本文采用阴离子聚合,在常压惰性气体保护下,以正丁基锂(n-BuLi)为引发剂、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单体,对带数个环氧基团的St-GMA嵌段共聚物合成进行了研究。
期刊
由于非挥发性铁电存储器巨大的商用前景,有关铁电薄膜的研究受到广泛重视。本文以铁电性能优越的Bi4-xNdxTi3O12铁电薄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衬底、掺杂浓度、温度对于Bi4-xN
脂肪族聚酯类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疗领域。但传统材料由于结晶度高、降解速度慢,故在很多领域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本文以环己酮和
本文通过共混改性、改变原料干燥时间、采用低温固相挤出工艺和加入扩链剂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扩链等方法,研究了瓶片干燥时间、瓶片中的杂质含量及瓶片结构对回收
期刊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批新的流行词,“欧皇”就是其中之一,意思是运气很好,每次抽奖都能中奖的一群人.我的爸爸就很“欧皇”,不信你看——rn一天傍晚,爸爸一到家,就兴奋地大声
期刊
分布式发电一般具有投资小、损耗低、无污染、运行灵活等优点,当应对用户负荷的高峰期时,分布式发电(DG)相对传统供电方式而言,无论在经济性、还是效率上都有压倒性的优势。分布式发电系统与传统的电力系统共同协作向用户供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相互补充和协调的作用,这种运行方式可使现有资源和设备利用率更高,电能质量更高、更加可靠。因此,分布式发电接入配电网运行是未来分布式发电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当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