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金融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汇率的波动幅度空前巨大,且异常频繁,这导致国际经济关系复杂化,使得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汇率的变动不仅事关银行和企业的存亡,当这种变动失控时,还事关一国乃至数国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因此,汇率的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金融界、企业以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有关西方汇率决定理论的专著和论文不胜枚举。但运用汇率决定理论来研究人民币汇率的问题,还是近十年的事情。国内有一些学者正尝试研究经典的汇率决定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应用,目前研究汇率决定的理论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公式推导式,即先推导理论公式,然后代入实际经济数据来验证该理论是否适用;另一类是计量协整式,即先通过定性或简单定量分析,挑选出与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相关性较高的若干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运用计量方法确定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整体协整数量关系。本文借鉴购买力平价理论,结合中国具体的国情构建人民币长期汇率决定模型,并进行检验分析。 对购买力平价扩展与深化过程中循着两种思路:一是引入经济发展因素,因为一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必然会促进该国货币的升值;另一种思路是对购买力平价中的物价水平的深化,区分贸易品和非贸易品购买力平价模型,而且进一步把贸易品平价与货币供给模型相结合。本文选择了第一种思路,挑选出1980—2001年期间的人民币名义汇率,中、美消费者物价水平(CPI),中、美国民生产总值(GDP)变量构建人民币汇率长期决定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与分析。通过检验证明了本文建立的长期汇率决定模型性能良好,得出结论为:人民币汇率在1985年和1994年出现了两次严重的低估,在1988-1989期间出现了严重的高估,而在1981—1983,1986,1990—1993,1996—2000期间和均衡汇率水平较为接近。 近年来我国名义汇率偏离均衡汇率的失调程度加大,国际上对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短期内,为维护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人民币汇率不宜大幅度升值,但长期趋势表明人民币升值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尽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多地让市场来决定人民币汇率的走势,让人民币汇率制度有一个适当的浮动空间,以充分反映人民币汇率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特征,这样更有利于我国建立一个和谐、稳定、持续发展的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