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室复极不一致是导致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临床评估复极不一致的方法是从体表心电图(ECG)中提取相关参数,如QT离散度(QTd)、兴奋恢复间期(ARI)离散度以及T波顶点到终点时程(Tpeak-Tend)的最大值来进行评估,然而,这些参数的有效性还存在争议,本文模拟心电场的形成并寻找能够表征心室复极不一致的有效参数。
建立一维心肌双域模型,电兴奋以平面波的形式从心内膜向心外膜传播,考虑均匀的动作电位分布和生理性不均匀分布,用有限元法得到心电场,通过对局部心电图(local electrogram)的分析发现ARI可以用来评估动作电位时程(APD),Tpeak-Tend反映了测量点与参考点复极时间的差异,而QT间期(OTi)通常反映测量点和参考点复极时间的较大值。在有些疾病如心肌缺血表现的复极不一致中,不仅APD的分布不均匀,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发生变化,利用环状的二维双域模型模拟这种病理性复极不一致,局部心电图显示缺血时ST段偏离(抬升或下降)、T波变化并常伴随病理性U波的出现。为了验证局部心电图中的有效参数和指标在体表ECG中是否有效,本文利用心脏和躯干的三维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体表ECG的ARI离散度和Tpeak-Tend的最大值可以表征心室复极不一致,多导联ECG的预测性要优于12导联,而QTd不能很好表征心室复极不一致;对心肌缺血这种病理性复极不一致的判断,可以综合考虑ECG中ST段偏离、T波的变化和倒置U波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