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自体软骨因来源自体、获取方便,与机体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不产生排异反应,发生感染及外露率低而被广泛应用于整形外科手术中。然而软骨移植术后供区疼痛明显,并可发生血肿、感染、局部皮肤坏死、瘢痕增生或瘢痕疙瘩形成、鼻中隔黏骨膜坏死和穿孔等并发症,且因软骨缺损,造成局部承受外界应力作用减弱,增加局部塌陷或腔内脏器受损风险。供区缺损软骨自身修复能力差及创面恢复过程中的相应并发症一直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难题。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是第二代富血小板浓缩物,经研究发现具有促进血管再生、骨软骨增殖和迁移及减轻炎症反应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口腔种植医学领域。移植软骨在雕刻塑形过程中所产生的软骨碎屑一直未被妥善利用,如何有效利用这些碎屑软骨修复供区软骨缺损、提高移植软骨成活率及促进软骨再生,国内外学者一直进行着相关的研究和探索。近年来利用颗粒软骨单独或联合其他生物包裹材料进行移植修复先天或创伤性软骨缺损取得了一定的修复效果。本基础实验即设计利用PRF联合颗粒软骨修复兔耳软骨移植后软骨缺损创面,为进一步大面积供区软骨缺损修复研究及临床软骨供区修复应用打下基础。目的探讨评估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和颗粒软骨对供区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为临床软骨移植术后供区软骨缺损的修复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1.制备PRF。2.建立动物软骨移植后供区软骨缺损创面模型,并进行实验分组。取新西兰大白兔30只,于兔双耳对称处各做1处面积约1.0cm×0.6cm的全层软骨缺损,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颗粒软骨组、PRF组、PRF+颗粒软骨组、软骨块回植组。3.制备颗粒软骨。4.对各组进行对应处理:空白对照组创面内不作任何处理;颗粒软骨组创面内植入自体颗粒软骨;PRF组创面内植入自体PRF凝胶;PRF+颗粒软骨组创面内植入PRF联合颗粒软骨复合物;软骨块回植组将所切取软骨块重新回植于创面内;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取材,进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分析。5.对各组各时间段组织学修复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评估修复效果。结果1.制备的PRF具有良好机械性能,可经压缩塑形单独放置于创面内或作为包裹软骨材料应用。2.软骨移植后供区软骨缺损修复研究的动物模型制作成功,所有实验动物进入结果分析。3.大体观察可见:空白对照组创面4周、8周时为纤维肉芽组织覆盖修复,12周时创面呈瘢痕样修复;颗粒软骨组创面4周、8周时可见散在分布的颗粒软骨填充于缺损区,12周时可见创缘区颗粒软骨融合成片,中央软骨缺损区软骨缺损明显,呈瘢痕修复;PRF组供区软骨缺损创面逐渐变浅,12周时为一薄层新生软骨修复;PRF+颗粒软骨组4周、8周时植入的颗粒软骨与软骨缺损边缘逐渐融合,至12周时可见供区软骨缺损基本修复,修复段形态与正常软骨相近;软骨块回植组回植后切缘切迹逐渐修复,至12周时完全愈合。4.组织学观察:空白对照组几乎无软骨再生修复,为杂乱增生的纤维组织填充,12周时可见大量的成纤维细胞增殖修复缺损区;颗粒软骨组可见颗粒软骨周围及软骨缺损边缘近软骨膜区少量软骨细胞增殖,软骨细胞团之间为纤维组织包裹,为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混合修复;PRF组创面修复区可见形态较小、数目较少、疏松分布的弹性软骨细胞修复;PRF+颗粒软骨组软骨缺损区内移植的颗粒软骨成活良好,周围可见大量增殖的软骨细胞,为弹性软骨再生修复;软骨块回植组可见软骨切缘区增殖的软骨细胞,12周时细胞形态和分布与正常弹性软骨一致。5.软骨修复效果组织学评分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显示,各时间段PRF+颗粒软骨组修复效果均显著优于空白对照组(P<0.01),PRF+颗粒软骨组修复效果优于颗粒软骨组以及PRF组(P<0.05),颗粒软骨组、PRF组软骨缺损修复效果均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颗粒软骨组、PRF组组间修复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PRF能够促进兔耳弹性软骨细胞增殖再生。2.PRF联合颗粒软骨移植能实现缺损软骨的再生修复,修复效果优于两者单独应用,是一种经济、有效、安全、方便的软骨缺损修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