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五四以来中国新诗暴露了两种弊病,一是说明自己强烈意志和信仰的论为说教,一是表达自己狂热情感的论为感伤。针对新诗在发展中的弊病,袁可嘉指出其原因在于欠缺“转化过程”。为了让情感和意志的表达不再直露,新诗“戏剧化”成为治疗中国新诗弊病的“药方”。“戏剧化”新诗从中国新诗诞生之日起便开始其发展历程,直到袁可嘉将它正式命名,才正式以新的诗体形式的姿态独立。新诗“戏剧化”的探索催生诗歌的新形式,即剧诗。本文分为导论、正文、结语,试图探索中国新诗的新诗体形式——剧诗。导论从中国新诗诞生以来出现的弊病谈起,以及为治疗此弊病中国诗人们做的“戏剧化”探索努力,从三方面阐述剧诗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本文的意义。第一章围绕“戏剧化”的诗和剧诗,梳理中国新诗发端以来在“戏剧化”道路上的探索历程。第一节将新诗“戏剧化”的历程用时间顺序通过作品与理论研究结合的方式展现出来,以及对“戏剧化”新诗艺术特征的归纳和总结;第二节辨析“诗剧”和张庚“剧诗说”与本文论及的“剧诗”的异同,从而得出剧诗的定义。第二章梳理中国新诗的剧诗类型。组成剧诗的戏剧元素有对话/独白、场景和故事情节。剧诗类型受戏剧元素的制约,因戏剧元素的运用方式不同,可以把剧诗分为五大类:“戏剧体”——具有完整戏剧形式的剧诗、“叙事体”、“对话、独白体”、“场景剧”型和“传记体”。第三章在五大剧诗类型的基础上,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归纳总结出每一类型剧诗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其艺术特征。第一节讲戏剧体隐含的戏剧张力,戏剧体是戏剧元素参与最多的剧诗类型,其隐含的戏剧张力主要分为形式张力和内容张力两个方面。形式张力主要指剧诗含有戏剧元素和诗歌自身的形式之间产生的张力,表现在戏剧元素让叙事成为戏剧体主要表现方式与中国诗歌抒情表意之间的矛盾。内容张力即是从剧诗描写的剧情、抒发的情感层面上来探索其矛盾张力,可分为故事矛盾张力、叙事方式张力和角色张力。第二节主要讲叙事体剧诗中的偶然性和巧合性。因为叙事体剧诗以片段叙事为主要表现方式,所以要在有限的篇幅中集中叙事,偶然与巧合是叙事体剧诗的显著特点。第三节主要讲对话体和独白体剧诗中或明或暗的言意关系,此类剧诗的共同点是剧中人物有机会“开口”说话,通过剧中人物对话或者人物独白表达该人物的所思所想,这层言意关系是隐藏于剧诗语言下的关系。第四节从场景剧型剧诗的画面入手,分析此类剧诗的心理直观性特点。诗人利用“景”做媒介,直接呈现的是景物本身的外貌,读者通过外貌可以窥见其心理。这与一般的剧诗不同处在于,场景剧型的媒介具有可视性,也即直观性。第五节主要讲“传记体”剧诗中的速写肖像,这类剧诗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诗歌一切语言皆为这个人物服务,以这个人物的细节特征塑造人物,就好像是在画布上位观众画出一人物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