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均匀性规划策略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v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电力系统的新形势下,分散式、分布式的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将大规模应用,逐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电力系统源荷平衡中电网格局将发生本质性改变。为应对新形势,分布式能源(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各类储能技术及柔性可控负荷)将不断接入配电网,形成主动配电网。因此,输配电网间必然产生互动且呈现出不一致性,使输配电网规划面临严峻挑战。
  在此背景下,电网规划应如何适应未来能源结构的变化,如何在输配电网间有效协调,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均匀性角度出发,对此展开分析与研究,其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
  (1)针对输电网,在分析其均匀运行必要性的基础上,建立和提出了电网均匀性规划的模型和求解方法。基于图论,提出结构均匀性指标和载流均匀性指标,以前者为底数,后者为指数形成综合目标,有效避免多目标量纲不统一的矛盾,并计及相关约束条件,建立电网均匀性规划模型,并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最后,以IEEERTS24节点输电系统作为算例,对规划方案进行优化,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
  (2)以分布式光伏接入配电网为例,在不弃光的假设下,探讨储能配置与配电网规划间的关系,分析论证储能配置不仅可以提高电源利用率和负荷率,而且也可以使配电线路不建或缓建。分析了光储就地平衡策略的优势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储能协调分布式光伏发电对负荷进行跟踪的比例跟踪式配置策略。同时,储能间接可以缓解电压的波动性,提出抑制电压波动的均匀性指标及评价方法。最后,以IEEE33节点配电系统为算例,分析阐明了配电网均匀规划中,储能配置起到代替新建配电线路作用的同时,也提升电源利用率、负荷率及电压稳定水平。
  (3)建立和提出了以均匀性为核心、输配一致性为线索的输配电网规划模型和求解方法。首先,输电网和配电网按照各自电压等级和子目标分别进行优化规划,优化输配电网连接点选择,实现输电网负荷均匀分配;其次对规划方案的目标进行潮流校验;通过迭代协调形成输配电网规划方案。采用上述输配有机结合的算例进行分析,算例一,与第二章算例方案进行比较,验证了配电网拆分重构、输配电网多点连接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变电站及输电线路的建设投资,同时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算例二,利用储能的调节作用,实现光伏对配电网电源的有效补充,进一步降低规划建设投资。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有效的进行污染治理是当前我国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正式环境规制政策对环境治理的重要作用已毋庸置疑,随着环境共治理念的不断发展,以环保社会组织治理为代表的非正式环境规制也逐渐发挥出其积极作用。而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却也是各类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制造企业作为其中最基本的生产单元,能否促进其实现绿色转型关系着
学位
传统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促进了实体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随着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以支付宝和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的各类互联网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新产品导致传统商业银行的客户被分流,打破了银行原有垄断地位,使其盈利空间遭受冲击。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各类创新也启发了商业银行,对银行业转型升级有促进作用。本文通过DEA-Malmquist指数计算了110家商业银行2
学位
当前,我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在这一转折点面前,制造企业作为重要的经济主体面临着比以往更加艰巨的挑战,如何在改革红利逐渐式微,生产成本日益提高的今天,长久地生存并且发展地越来越好,是所有制造企业共同的时代议题。我国相关政府部门也积极吸取国际社会中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该计划中明确指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学位
中国正面临产业发展进入深刻调整深刻变革的关键阶段,在追求经济发展由“量”转“质”,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战略背景下,制造业也面临重大的转型升级挑战。我国多数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随着生产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制造业产品整体附加值偏低,高质量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的问题凸显。“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出现,对制造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制造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方面需要满足国内外产品需求
学位
中国开发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方面取得较为显著的成就。开发区在产业发展、区域政策、管理体制等层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区内交通、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完备,区内的企业还享有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以上特质为实现企业创新投资及生产率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面对金融危机、贸易摩擦、流行疫情等外部冲击,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经济政策稳定经济,加剧了经济政策
学位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制造”的商品出口到世界各地,然而中国制造业一直大而不强,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过程中,促进制造业企业进行自主创新至关重要。近年来,为促进制造业发展,中国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然而这些产业政策能否对企业研发创新产生实质性的促进作用却备受争议。从企业研发创新的微观角度考察产业政策的实质效果,对发挥产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