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癜风(vitiligo)是一种由于黑素细胞特异性损害而致色素脱失的获得性皮肤病,由皮肤和毛囊的黑素脱失引起,是一种容易诊断而难于治疗的皮肤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近期研究发现,黑素细胞生长存活缺陷是白癜风皮损中黑素细胞丢失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抑制黑素细胞凋亡是白癜风治疗的一个潜在重要靶点。研究发现,在黑素细胞中,Bcl-2是主要的抗凋亡蛋白,而Bax(Bal-2associated X protein,Bcl-2相关蛋白X)则是主要的促凋亡蛋白,易感个体Bc1-2的表达降低或Bax过度表达均可能导致白癜风的发生。因此,靶向调节黑素细胞中Bcl-2与Bax的表达平衡可能有效地控制黑素细胞凋亡,从而为白癜风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的思路。本课题组前期构建了靶向于黑素细胞的聚阳离子基因纳米复合物给药系统P123-PEI-MSH/Bax/iRNA,即依靠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与黑素细胞表面的黑皮素-1受体(MC-1R)的特异性结合作用,以聚乙烯亚胺(PEI)为基因载体,利用RNA干扰/DNA表达的双向基因调控技术,将小干扰RNA片段/质粒DNA包裹于上述基因载体中,在抑制Bax过表达的同时促进Bcl-2表达。体外研究证实靶向于黑素细胞的纳米给药系统P123-PEI-MSH/Bax/iRNA,具有高靶向性、低毒性等优良特性,能显著促进黑素细胞增殖的优势。本课题研究目标是利用化学脱色法构建白癜风动物模型并加以验证;将利用小RNA干扰Bax/过表达Bcl-2的双向基因调控技术制备的靶向药物作用于白癜风小鼠模型,验证其抗黑素细胞凋亡作用,并探索小RNA干扰片段和过表达质粒的最佳比例,进一步为白癜风患者提供一条理想的治疗途径。第一部分白癜风动物模型的构建及模型评价[研究目的]构建白癜风动物模型,为进一步药效研究奠定基础。[研究方法]运用化学脱色法。以C57小黑鼠为实验模型,在其背部取2cm×2cm区域脱毛,空白组背部无毛区涂抹蒸馏水0.7ml,一天2次,连续50天;模型组背部无毛区涂抹5%过氧化氢溶液0.7ml,一天2次,连续50天。拍照记录小鼠皮肤颜色变化。造模结束后,肉眼观察小鼠皮肤及毛发颜色变化情况;分别随机取两只空白组及模型组小鼠,颈椎脱臼处死,取受试区皮肤行黑素细胞染色法(Dopa染色法)观测黑素细胞数量变化。[结果]肉眼观察模型组小鼠皮肤明显变白,部分出现白斑,部分原有黑毛处长出白毛;空白组无变化。Dopa染色后镜下观察模型组小鼠黑素细胞数目较空白组明显减少。[结论]通过5%过氧化氢化学脱色法构建的小鼠动物模型在临床上可较好的模拟白癜风。第二部分抗黑素细胞凋亡作用研究[研究目的]研究P123-PEI-MSH/Bax/iRNA对白癜风小鼠黑素细胞凋亡的影响,并研究小RNA干扰片段和过表达质粒的最佳比例。[研究方法]每组随机选取10只小鼠,分组及用药情况如下:I组正常对照组;II组模型对照组;III组阳性对照组,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每天一次,连续20天;IV组给药组A,涂0.5ml含药溶液(siRNA1ug,DNA0.5ug),每天一次,连续20天;V组给药组B,涂0.5ml含药溶液(siRNA1ug,DNA1ug),每天一次,连续20天;VI组给药组C,涂0.5ml含药溶液(siRNA1ug,DNA1.5ug),每天一次,连续20天。每组随机选取5只小鼠,取其皮肤采用Lab色度仪测定皮肤亮度,计算亮度差值△L*=L*背部-L*腹部。取各组剩余5只小鼠皮肤,分别利用多巴染色法检测黑素细胞数量、硫酸亚铁染色法检测黑素颗粒数量,并与模型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通过皮肤亮度测定,与II组(模型对照组)相比,III-VI组小鼠皮肤的亮度差值显著降低(P<0.05);且V组、VI组皮肤亮度差值分别较III组、IV组显著降低(P<0.05),V、VI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模型对照组皮肤亮度差值无变化。组织学观察,III-VI组小鼠皮肤黑素细胞及黑素颗粒数量明显多于II组(P<0.05);且V组、VI组黑素细胞及黑素颗粒明显多于III组、IV组(P<0.05),V、VI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靶向作用于黑素细胞的聚阳离子基因纳米复合物给药系统P123-PEI-MSH/Bax/iRNA可以显著促进有活性的黑素细胞增生,促进黑素的生成。当siRNA和DNA浓度比为1:1时药效最理想。本研究证实靶向调节黑素细胞Bcl-2与Bax的表达可有效调节白癜风小鼠黑素细胞的凋亡,从而为白癜风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