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致变色因其在电压作用下可发生交替的颜色的变化而被人所认知。这种有趣的性能导致其可以应用在很多技术领域,如智能窗,自动防眩目后视镜,大尺寸电致变色屏幕和变色材料。在本文中,我们合成了一系列含有三芳胺结构的聚酰亚胺(PIs)和聚甲亚胺(PAMs),并探讨了其电致变色性能。通过FTIR,1HNMR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进行了确定。在应用上他们中的大多数展现出近红外电致变色特性。芳香型聚酰亚胺(PIs)采用传统的两步合法合成。所有的聚酰亚胺表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和高的碳化产率。此外,聚合物薄膜表现出可逆的电化学氧化还原,高的着色效率(CE),较低的开关时间,和阳极电致变色行为。由于阳离子自由基产生聚合物薄膜显示出极好的电致变色特性稳定性,在紫外到近红外光谱区域颜色由原来的淡黄色到绿色(红色)再到蓝色。通过还原聚甲亚胺(PAMs)得到聚(N-苯基苯甲胺)(RPAMs)。热重分析(TGA)结果表明,所有的RPAMs是稳定的,在氮气氛围下失重5%时所需温度在353 ℃以上。所有聚合物易溶在CHC13,THF,DMF和DMAc。RPAMs在四氢呋喃溶液中表现出强的蓝绿色荧光,最大波长在415-514 nm,其中RPAM-a荧光量子效率约为18%。pH值可以引起PAMs的发光强度和颜色的改变。聚合物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值和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的能量水平,分别在-4.51--5.03和-1.58--2.33 eV范围内,这与通过循环伏安法量子化学计算的结果一致。聚合物膜展示出优异的电致变色稳定性,电位范围从0到1.5V时,聚合物颜色有原始的淡黄色变为紫红色。RPAMs展示出典型的光电响应特性,SEM图像说明RPAM将倾向于自组装成球粒子。以上性质证明本文的聚合物是多功能材料,不久的将来将应用在空穴传输,电致变色,化学传感器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