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证券市场的两个基本职能是信息处理和资本配置,其运行的内在机制是通过股票价格引导资本实现合理配置。Tobin(1984)认为股票价格能够有效引导资本配置是股票市场达到功能有效的必要条件。若想达到功能有效,证券市场的信息处理机制必须是健全有效的,即股价必须能及时、准确、充分、有效的反映公司的特有风险与价值。股价在时刻变动,其股价波动主要受到三个层面信息的影响,分别是市场层面信息、行业层面信息和公司层面信息。市场信息和行业信息属于公共信息,这部分信息的获取成本很低,但是投资者据此信息不能准确判断公司的投资价值,只有当投资者获取与公司本身相关的特质信息以后,才能准确的预测公司未来现金流量和特有风险并据此做出投资判断。对于股价波动中反映出的公司层面的信息,大多数学者称为股价信息含量,也有学者称之为公司特质信息。两者具有相一致的意思,即股价中包含的特质信息越多,股价信息含量越大,股票价格越能准确、及时、有效、充分的反映公司内在价值,证券市场的运行也就越有效。"股价同步性(Synchronicity)"作为衡量股价信息含量的指标得到了学术界主流的认可。根据"信息效率观"这一主流学术观点,股价同步性越高,说明公司股价中越多的反映市场信息,较少的反映公司特质信息,股价信息含量较低。此时,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也较低。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作为衡量市场运行效率的重要指标,我国股价同步性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那么为什么我国股价同步性处于较高水平?股价中公司特质信息的反映为何较低?如何来改善我国股票市场的股价信息含量?这些都是值得本文深入研究的课题。现实中,我国上市公司通常存在一个终极控制股东。终极控制股东经常会通过各种手段对底层公司的经营、融资、投资、股利分配乃至披露等决策起着主导作用,这将直接影响公司的信息透明度。所以,终极控制股东的意图会直接影响公司特质信息的释放、影响公司的股价信息含量、最终影响公司的股价同步性。因此,本文以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控制权理论为基础,构建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对股价同步性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深入探究终极控制权、现金流权及其分离程度对股价信息含量的作用机理,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终极控制权、现金流权及其分离程度与股价同步性的相关关系,最终根据实证结果为我国证券市场的改革提出建议。本文主要分为绪论、文献回顾与评述、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研究设计、实证检验和研究结论、研究建议与研究局限六个部分。文章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规范研究中利用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大量的国内外学位论文、期刊和专著,全面精准掌握股价同步性、终极控制权、现金流权以及二者关系的研究现状,并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来构建本文的研究假设;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主要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来实证分析终极控制权、现金流权以及二者分离程度与股价同步性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到的结论是:第一,终极控制股东的现金流权越大,其按现金流权分得的公司利益越多,与公司的利益一致性程度更高,会更加自觉的提高披露信息的质量,使得外部利益相关者更容易获得公司特质信息,从而使股价信息含量升高,股价同步性降低。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终极控制股东的现金流权与股价同步性为负相关关系。第二,随着两权分离的程度提高,终极控制股东往往会实行"掏空"行为,利用自己的控制权利,侵犯中小股东利益,获取私人收益。此时公司会减少公司特质信息披露,信息透明度降低,股价同步性升高。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两权分离度与股价同步性成正相关关系。第三,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与股价同步性呈现倒"U"形关系,即终极控制股东的持股比例处于较低程度时,"管理防御效应"占主导地位,终极控制股东与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不一致,他们会采取较为隐蔽的披露政策,此时股价同步性随着终极控制股东的持股比例增加而增加;但当持股比例达到某一个特定的水平之后,终极控制股东的"利益协同效应"占主导效应,他们与小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并倾向于披露更多更好的公司特质信息,最终股价同步性随着终极控制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而降低。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就研究对象来说,国内外关于股价同步性的影响因素研究众多,但是就公司股权结构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来说,大多是研究股权集中度并且很少有人追溯到公司的终极控制权,探讨终极控制权结构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一方面,本文为股价同步性的影响因素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另一方面,在学术角度也是对股价同步性的"信息效率观"——股价是信息含量的反映的又一个有力的佐证。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对于终极控制权结构的研究大部分文献停留在对公司内部的影响,对于公司外部的影响,尤其是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丰富了对终极控制权结构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本文利用的模型为国内外较新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并且设置合理的代理指标,引入比较全面的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从而得到较为科学可信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