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针对严重危害河北、山东、天津等金丝小枣产区的浆烂果病,采用室内、田间相结合的方法,经多年、多地的试验研究,明确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金丝小枣浆烂果病的危害、症状与病原 1998~2000年普查结果表明,河北省沧县、献县、泊头、青县、大城,山东省乐陵、无棣、庆云,天津市静海、北辰等金丝小枣产区普遍发生浆烂果病,其中以河北省的泊头发病最重,三年中最高发病率和病指达57.2%、42.3,平均发病率和病指分别为36.7%、26.9。经多年多地采集样本,依据柯赫氏法则分离、回接和再分离,证明金丝小枣浆烂果病的致病菌有三种,即囊孢壳菌(Physalosoora obtuse(Schw.) Cke、毁灭茎点霉菌(Phoma destructiva Plowr.)和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ra (Fr.) Keissler),三种病原菌可单独侵染致病,也可混合侵染致病,其中囊孢壳菌分离率最高,致病力最强,为害最重,为主要致病菌。 浆烂果病的症状分为浆烂型、黑疔型、褐皮型三种类型。症状不同,主要致病菌和田间发病率不同。浆烂型病果的主要致病菌为囊孢壳菌,在浆烂型病果中囊孢壳菌的单独分离率高达94.6%,浆烂型病果平均占田间发病总果数的85.3%,为浆烂果病的主要症状类型;黑疔型病果的主要致病菌为细链格孢菌,在黑疔型病果中细链格孢菌的单独分离率为75.7%,黑疔型病果平均占田间发病总果数的8.6%;褐皮型病果的主要致病菌为毁灭茎点霉菌和细链格孢菌两种病原菌,在褐皮型病果中毁灭茎点霉菌和细链格孢菌的单独分离率分别为33.2%和25.5%,混合分离率为19.1%,褐皮型病果平均占田间发病总果数的4.3%。 二 金丝小枣浆烂果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不同的温度、pH值、光照、碳、氮营养对三种病原菌的菌落生长和产孢的影响不同。囊孢壳菌在30℃、pH5和pH9、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硫酸铵、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条件下生长最快,光照条件对囊孢壳菌菌落生长影响不明显;在20℃、pH9、光照、蔗糖为碳源、硝酸钾为氮源的培养基条件下产孢量最大。毁灭茎点霉菌在30℃、pH7、麦芽糖、蔗糖、果糖、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硫酸铵、蛋白胨、尿素为氮源的培养基条件下生长最快,光照条件对毁灭茎点霉菌菌落生长影响不明显;在25℃、pH7、黑暗、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硝酸钾为氮源的培养基条件下产孢量最大。细链格孢菌在30℃、pH9、光照、麦芽糖、蔗糖、乳糖为碳源、硝酸钾、尿素为氮源的培养基条件下生长最快;在10℃、pH9、光暗交替、蔗糖为碳源、硝酸钾为氮源的培养基条件下产孢量最大。果实组织液最利于三种病原菌孢子萌发,24hr孢子萌发率分别为98.3%、85.6%、91.5%。三种病原菌之间相互拮抗作用不明显。 三 金丝小枣浆烂果病的发病规律: 金丝小枣浆烂果病病原菌可在金丝小枣树体及病残体和枣园周围的杨树、榆树、刺槐树、桃树、苹果、梨树上越冬,4月下旬开始侵染枣叶和枣吊,5月下旬侵染枣花,6月上旬侵染果柄,6月中旬侵染枣果,其中主要病原菌囊抱壳菌7月上旬侵染枣果,8月下旬为侵染高峰期,9月中旬为田间发病盛期,晾晒贮存过程中继续发病。病原菌侵染率高低与田间囊抱壳菌的泡子量及8月中下旬降雨量关系最密切。8月中下旬为囊抱壳菌子囊抱子和分生抱子同时散发期,此时如遇到阴雨高湿的天气可引起浆烂果病大流行。 四不同品系金丝小枣的抗病性及结构抗病性 不同品系金丝小枣对浆烂果病的抗性不同。抗、感浆烂果病金丝小枣品系的果实表皮结构测定结果表明,两品系枣果各生育期的果皮厚度、大皮孔率均达极显著差异,单位面积皮孔数达显著差异。果皮厚、单位面积皮孔数少、大皮孔宰低的品系抗病。 五金丝小枣浆烂果病的综合防治 采用合理修剪、地下施枣生态肥(3kg/株)、去除病残体、早春喷 5”Be石硫合剂铲除越冬菌源,7月中旬开始每隔川~15d喷70呢枣浆烂灵800倍液一次,共喷5次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治金丝小枣浆烂果病可取得gCh以上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