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病,又称小鹅瘟,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可感染雏鹅和雏番鸭使其发生急性或亚急性败血症。该病疫情广泛、发病率高,雏鹅致死率高,给中国水禽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传统的灭活苗或弱毒苗并不能很好的防控该病,因此本研究计划从目前较为流行的病毒样颗粒疫苗入手,构建GPV的病毒样颗粒疫苗,并对其免疫效果进行评价,为鹅细小病毒的防控提供新方法。收集吉林省多个鹅养殖场疑似感染小鹅瘟病死雏鹅病料,利用鹅胚尿囊液进行病毒扩增培养,随后通过PCR、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确定病毒种属地位得到7株GPV病毒,分别命名为LY毒株、SP毒株、ZL毒株、PS毒株、SY毒株、LS毒株、CH毒株,并测定各毒株TCID50、ELD50、LD50及进行致病性实验,筛选出强毒疫苗候选株。结果表明,CH株致死率为60%、LS株致死率为50%,是7株GPV毒株中致死率最高的两株;同时测定的TCID50、ELD50、LD50等试验数据中,CH株与LS株同样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因此CH株与LS毒株作为本实验的疫苗候选毒株,并送往长春市军事兽医研究所进行GPV VLPs疫苗的制备。选取GPV强毒CH株作为攻毒毒株,通过记录各数据统计死亡情况,建立评分标准,构建12日龄雏鹅感染模型,为后续的疫苗评价奠定基础。使用CH毒株对12日龄雏鹅进行攻毒,实验组攻毒浓度分别为800 TCID50、1200 TCID50、1600 TCID50,对照组为未攻毒阴性雏鹅,观察并记录雏鹅体温体重情况、临床症状及死亡情况。结果显示:各实验组动物在攻毒后第3 d开始出现小鹅瘟临床症状如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同时平均体温开始升高、体重开始下降。攻毒后第7 d时各实验组综合临床评分最高,800 TCID50、1200TCID50、1600 TCID50实验组综合临床评分分别为1 CPI、1.6 CPI、2.1 CPI。最终确认GPV CH株感染雏鹅的半数致死的最佳剂量为1200 TCID50。在疫苗评价试验中,对应GPV结构蛋白的不同,共制备6种GPV病毒样颗粒疫苗,分别为GPV VLPs LS VP2 VLPs疫苗、LS VP3 VLPs疫苗、LS-(VP2+VP3)VLPs、CH VP2VLPs疫苗、CH VP3 VLPs疫苗和CH-(VP2+VP3)VLPs GPV VLPs。按照常规免疫程序,将所有实验组疫苗和对照组疫苗免疫动物后,分别对其免疫效果进行评价。收集到免疫后动物血液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第三次免疫10 d后诱导实验动物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效果较好的两组分别为CH VP3 VLPs疫苗组及CH-(VP2+VP3)VLPs疫苗组。在攻毒免疫保护实验中,采用CH灭活疫苗、CH VP2 VLPs和CH VP3 VLPs等3种疫苗分别在雏鹅的1日龄及5日龄进行免疫,随后按照动物感染模型的感染标准进行攻毒。结果表明,实验组动物升温范围及体重减轻趋势均得到有效控制,其中CH VP3 VLPs疫苗升温范围、体重减轻幅度均为最小。在攻毒后的实验组综合临床评分与12日龄雏鹅感染模型综合临床评分相比均有所降低且发病较晚,攻毒后第7 d时CH灭活疫苗组、CH VP2 VLPs疫苗组、CH VP3 VLPs疫苗组综合临床评分分别为1.2 CPI、0.6 CPI、0.3 CPI,其中CH VP3 VLPs疫苗组死亡率最低,仅为10%。最终确定病毒样颗粒疫苗CH VP3 VLPs的免疫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