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间佛教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是太虚法师为振兴衰落的佛教,于1933年10月1日在汉口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自此,人间佛教理念逐渐演变成为中国近现代佛教界的一种主流思想,并且成为教内有识之士建设佛教的理性选择。然而,要清楚的是,人间佛教作为一种倡议乃至实践,并不是突兀出现的,相反,它的产生有着广阔的历史背景与深刻的理论渊源。
为了更好地厘清人间佛教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思想脉络,以及它在台湾地区与大陆的实践形式,本文拟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考察与说明。
文章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人间佛教得以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理论渊源。对此,本文首先从历史层面考察了太虚法师提倡建设人间佛教的背景、因为及其基本内容。具体而言,本文从佛学义理的不振、僧才的稀缺、民间宗教的侵蚀、外来文化以及科学理性冲击等方面,梳理了传统佛教衰落的历史因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太虚法师为挽救衰落的佛教,对治佛教自身中的消极因素,推动佛教在新的历史阶段发挥弘法济世的作用,进而提出建设“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思想的来龙去脉。其次,从思想层面探讨人间佛教的理论渊源。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一)、从佛教自身发展的脉络中去论述人间佛教的理论渊源。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佛陀本怀与人间佛教:即从佛陀重视“人类殊胜”:主张“离苦得乐”的本怀中,去探讨其拯救人间苦难,建设人间净土的人间佛教内涵;(2)大乘佛教与人间佛教。主要考察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菩萨道精神为人间佛教所提供的思想渊源。同时特别指出,《维摩诘经》中“世间即出世间”及“唯心净土”思想对于人间佛教思想的提出所具有的重要意义;(3)禅宗与人间佛教:重点分析了以慧能为主的南宗禅思想,从中去探讨“当下即是”、“明心见性”等思想为人间佛教所准备的思想资源。(二)、从佛教中国化的层面论述儒家思想为人间佛教提供的理论资源。首先,本文探讨了佛教东传之后,逐渐将儒家重视宗法伦理及现实人生的精神纳入到自己的理论旨趣中,作为增强自己人间性话语的源头活水的过程。其次,着重论述了传统儒家学说向现代转化过程中,在哲学理念上对传统佛教所产生的影响,由此促使佛教逐渐增加在现代性语义下关注人世间的意蕴,从而为人间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总之,本章希望通过如上考察与探讨,为人们更好地从理论渊源层面理解、把握人间佛教,提供一条较为清晰的线索。
第二部分:台湾人间佛教。此一部分内容主要考察印顺法师、星云法师、圣严法师等人的人间佛教理念及其实践形式。具体而言,分三节进行梳理:(一)、印顺法师——人间佛教理论体系的建构者:作为太虚法师的学生,印顺在继承太虚法师建设人间佛教理念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对人间佛教的理解,本着纯正佛法的理念,强调印度早期佛教的要义,反对后期天化、神化的秘密大乘法,注重“缘起性空”、“二谛无碍”的大乘中观,张显“精进”的“难行道”在当下的人间社会建设人间佛教的重要意义。并从财富观、和平观、世界观等方面,建构出严密整全的人间佛教理论体系,以实践普度众生、人间成佛的佛陀本义。纵观印顺法师整个人间佛教思想,可以清晰地发现,其具有三个显著特征:(1)理论体系的严密性;(2)重视“人”的理性、智性;(3)浓郁的时代意识。(二)、星云法师——现代人间佛教实践的推动者:这部分内容主要考察:星云法师在经济繁荣、传媒发达的当今社会,从伦理道德、生命、财富、知识、社会、政治、国际等角度,推动佛教的现代化和全球化,建构出立意净化社会、造福人类并具有鲜明现代意识的人间佛教理论与实践体系,从而让佛陀本怀在知识经济时代亘古常新。纵观星云法师人间佛教思想,既有形上的理论建构,又有形下的真切践履;既有重视超越的终极关怀,又有入世的现实情怀,具有实践性、圆融性、现代性、生活化、超越性等丰富内涵。(三)、圣严法师——“心灵环保”理念的提出者:在多年契理契机的传法过程中,针对竞争激烈、动荡不安、各种压力剧增的现代社会形势,圣严法师依据自己多年禅修经验,以禅宗“平常心是道”的思想为基础,兼他宗所长,并融入现代化的生活意识,提出了“心灵环保”的人间佛教,即以传统的禅修为安心法门,并融入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来对治现代人的焦虑、不安及环境污染等现代社会问题,同时藉此来提升现代人的精神品质与实现现代社会的和谐、安宁、幸福与美好。圣严法师人间佛教理念具有如下特色:(1)注重佛教理论上的圆融;(2)强调禅定对人生、家庭、国家社会的重要意义;(3)注重建设“人间净土”的同时,也强调“唯心净土”与“西方净土”的重要意义。
总之,本部分分别通过对印顺法师、星云法师、圣严法师等人所提出的人间佛教理论的梳理,来展示台湾人间佛教思想的特色及其理论形态、实践方式的多样性,并力求通过这种展示使人们能更好地把握台湾人间佛教思想的实质、发展趋势以及对现代佛教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第三部分:大陆人间佛教。此一部分主要以在大陆提倡建设人间佛教的赵朴初先生、净慧法师为例,考察他们的人间佛教理念及其实践形式。(一)、赵朴初——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人间佛教:在继承太虚法师人间佛教理论的基础上,赵朴初先生将五戒、十善与六度四施等大乘菩萨道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以此构成自己的人间佛教理论。要言之,赵朴初先生人间佛教的宗旨与内容主要体现在:提倡佛教应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注重培养新时期佛教建设人才、积极爱国、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同时,本文也分析了赵朴初先生人间佛教思想两个主要特征:(1)在理论上将人间佛教作为传统佛教、特别是佛陀本怀与大乘佛教菩萨道思想的体现;(2)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人间佛教发展。(二)、净慧法师——生活禅理念倡导者:针对科技失控、道德沦丧、信仰淡化的现代社会危机,针对人们对佛教自身以及人类命运的悲观情绪,净慧法师依据自身多年对禅的体验,提倡生活禅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同时,从生活禅的理论、实践、特征等方面建构起自身的人间佛教理论,以此来对治当下社会、人生中的种种问题与困境,引导社会实现佛教意义上的理想世界——净土世界。净慧法师人间佛教的思想特色体现为:(1)重视禅修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2)重视传统儒家思想资源的借鉴;(3)重视在现代学术语境下进行人间佛教建设;(4)重视借鉴台湾人间佛教思想。
第四部分:管中窥豹——以台湾为例展望人间佛教之发展。由于太虚法师英年早逝,“人间佛教”的理念,并未能在当时积弊重生的佛教界得以顺利、完整地实现。但是,他的理念,经过印顺法师、星云法师、圣严法师及赵朴初先生、净慧法师等有识之士的诠释、转化及长期实践,已在台湾与大陆地区落地生根。然而,对大陆来说,台湾人间佛教建设实际上从20世纪50年代初就已经展开,由于一些历史因为,大陆的人间佛教建设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正常进行。所以,相较而言,台湾人间佛教建设所积累的历史经验就更为丰富,因此,本部分就台湾地区人间佛教整体建设历程为例,管中窥豹,以一见万,以达到对人间佛教发展进行总体上展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