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世界著名的剧作家。在四十年代,曹禺的剧作已经被搬上了韩国的舞台,并受到观众欢迎,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曹禺剧作的演出在韩国遭到了禁止。随着中韩文化交流的加强,从八十年代末期以来,韩国研究界对曹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本文系统梳理了从四十年代以来曹禺剧作在韩国的演出实践,以及从八十年代以来韩国的曹禺研究现状。通过对曹禺剧作在韩国的舞台演出和研究现状的考察,形象地展现了阻碍和推动中韩文化交流的政治原因,以及对于一个异国剧作,本国民众的接受历程。同时,本论文还探讨了曹禺的代表作品《雷雨》、《日出》、《北京人》的人物形象,以及曹禺的戏剧美学思想成因以及受外来思潮的影响,这对于韩国研究界全面的了解曹禺具有一定的帮助。 本论文各章的内容如下: 第一章:曹禺剧作在韩国的演出及研究现状 曹禺作品中在韩国最初演出的作品是《雷雨》。到目前为止,《雷雨》共有7次演出。首演是1946年由乐浪剧会演出的。然后,1988年韩国举行奥运会,随着韩中文化交流的发展和政治障碍的被消除,《雷雨》又出现在韩国舞台上。曹禺的作品是经过禁演长达近40年后才被解禁的。1994年,在汉城演出了曹禺的另一部剧作《日出》。曹禺的《雷雨》在韩国新剧史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纪录,并且受到了韩国观众的热烈的欢迎。 第二章:作家研究 这一章是观察曹禺写作的创作动机和曹禺的艺术世界。尤其是他以观众性和舞台性为基础,通过对话剧忠实的探索,创造了符合观众的趣向,可以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话剧。他从易卜生到契诃夫学习了西方的现实主义手法让他的作品重新诞生。理解西方的话剧形成自己独特的戏剧世界。外来的观念和创作理念通过作家的自觉吸收、理解,用来进一步阐明主题思想,超越了仅仅是被动吸收一知半解的表层的模仿,而发掘了适用于中国的现代的话剧的审美原则、审美方式。现实社会中的残酷使他不断加强对人的命运的思考,“人”的意识很自然地渗入他的审美观。他所理解的剧本的复杂性和深刻性绝非在于人物的数量,场面的宏大,语言的夸张或者是故事的奇特,而在于对于社会、人生和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