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本课题组已证实了细支气管炎患儿的感染病毒病原谱中存在人类博卡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的基础上,进一步重点探讨HBoV所致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小儿细支气管炎提供理论依据。材料和方法收集因细支气管炎于2007年06月至2008年05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患儿的呼吸道标本(咽拭子)共271份,及健康体检儿童的呼吸道标本(咽拭子)共82份,供病毒检测之用;并详细记录各入选对象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资料,并对所有入选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分,以供分析研究其临床特点。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ulti-PCR)技术,对271例细支气管炎患儿的呼吸道标本及82例健康体检儿童的呼吸道标本进行HBoV、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scytial virus,RSV)、腺病毒(adenovirus,ADV)、鼻病毒(rhinovirus,RhV)、流感病毒A、B型(influenza virus A、B,IVA、IVB)、副流感病毒1、3型(parainfluenza 1、3,PIVI、PIV3)、人类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9种病毒的检测。随机选取HBoV基因检测阳性标本中的5例对其PCR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将所测到的序列与GenBank中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测定的HBoV基因片段进行进化分析,计算与其他病毒株的同源性。重点对HBoV感染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同时随机选取RSV感染阳性患儿28例作为对照组,对由HBoV及RSV感染所致的两组细支气管炎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体征、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或重症表现、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胸部X线表现)及住院天数等进行比较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71例细支气管炎患儿的呼吸道标本中,至少一种病毒阳性为163例(占60.1%,163/271),其中HBoV阳性21例(占12.g%,21/163),RSV阳性61例(占37.4%,61/163),有8例HBoV合并一种以上其他病毒感染(占38.1%,8/21),分别为与RSV、IVA混合感染各3例,与ADV、RhV混合感染各2例,与hMPV混合感染1例。82份健康体检儿童的呼吸道标本中均未检测到HBoV特异性基因片段。基因序列分析表明,本研究中随机选取的5例HBoV阳性标本之间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在92.4%~99.7%之间,与HBoV斯德哥尔摩标准株I(Stockholm 1,stl)的同源性为81 .8%~98.4%,与HBoV st2株的同源性为82.9%~99.7%。临床资料比较分析结果初步显示,HBoV感染组与RSV对照组在流行季节上有显著差异;虽然HBoV所致细支气管炎患儿的气促、呼吸困难、发热及低氧血症等症状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严重程度似乎轻于RSV组,但在统计结果上,其性别比率、发病年龄、临床症状、肺部体征、辅助检查、住院天数及病情严重程度无显著差异,两组患儿无一出现并发症、重症表现或死亡,HBoV混合感染病例与单一病毒感染病例的病情严重度无明显区别,均为呼吸功能轻中度受损。结论HBoV所致的小儿细支气管炎,与RSV感染者在临床特点上存在一定区别,但在统计学上差异不显著,因而仅从临床症状上仍很难很好地区分两者。HBoV所致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症状较为温和,呼吸功能均属于轻中度受损且以轻度受损为主,本研究中两种病毒感染后所致细支气管炎均未出现并发症、重症表现或死亡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