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次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的非裔女作家杰斯敏·瓦德(Jesmyn Ward,1977-)被公认为是当代美国文坛的重要作家。《拾骨》(Salvage the Bones,2011)是她的第二本小说,为她斩获了2011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和2012年的亚力克斯奖。该小说以美国历史上所遭遇的严重自然灾害“卡特里娜飓风”为背景,通过一位生活在南方贫困小镇的15岁黑人小女孩艾斯的视角,讲述了她们一家在飓风来临前后12天内经历的故事,展现了当代美国南方黑人的真实生活,可谓是美国文学的又一力作。创伤是《拾骨》中的一个显性主题,也是理解主人公艾斯成长与心理变化的恰当视角。本论文借助创伤理论,分析《拾骨》中艾斯的具体创伤表现,挖掘导致艾斯产生创伤的根本原因,探究艾斯创伤治愈的有效途径,阐明艾斯走出创伤的历程对其成长所具有的意义,以期为我们深入理解作品及作品涉及的现实问题提供有效视角和借鉴。论文由引言、四个章节和结论六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杰斯敏·瓦德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拾骨》的故事梗概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一章是论文的理论基础,主要梳理了创伤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西格蒙格·弗洛伊德关于创伤的研究对后来心理创伤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巨大,可以说是创伤理论的源头。继弗洛伊德之后,20世纪80年代的创伤研究逐渐形成系统有规模的理论体系,并在医学、心理学以及社会文化、历史、文学等跨学科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第二章分析了小说《拾骨》中女主人公艾斯的创伤表现。小说中艾斯在三个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创伤性人格:首先是自主权的丧失。自属感和价值感的缺失,让她在和他人尤其是男性的交往中一直出于被动的位置;其次是创伤事件的记忆入侵。对死去母亲的不断回忆乃至幻觉的频繁出现扰乱了她正常的生活;最后,突发的怀孕事件又让年仅15岁的她陷入巨大的恐慌和无助之中,加剧了她的创伤表征,也对她的健康成长形成了障碍。第三章详细剖析了导致艾斯的创伤的原因。母爱的缺失使她丧失了安全感、精神支撑和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家庭窘迫的经济条件、恶劣的社会环境、意外的怀孕事件使她遭受多重生活困境;即将到来的自然灾害卡特里娜飓风对她及家人造成了直接的生存威胁。第四章探究了艾斯心理创伤的疗治与成长的实现。在缺少女性同伴的环境下,小说中母狗琪娜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艾斯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的角色。琪娜的勇敢善战,它对自己作为母亲的角色的担当以及它与主人之间的深厚感情,改变了艾斯对女性地位和所应承担角色的认知,并且让她以此为参照认识到了爱的真谛。另外,对母亲的哀悼以及最终将自己怀孕事实向家人的袒露,让她心中的哀伤与痛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宣泄。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使她决定成为一个母亲,未出生的孩子给予了她力量,也让她逐渐走出创伤并对未来重新充满期待。论文的结论部分指出,《拾骨》是一部关于创伤与女性成长的小说,主人公艾斯的心理创伤治愈的过程也是其成长实现的过程。这一过程极具社会现实意义,艾斯从最初一个惶恐困惑的女孩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独立意识,追求价值感的母亲,这一形象一定程度上颠覆了外界对黑人女性和黑人家庭的固化标签。《拾骨》为我们展现了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给当代美国黑人的心理创伤,揭露了生活在南方底层的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所面临的严峻生存状况,也引发了读者对世界范围内仍然广泛存在的性别和种族问题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