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下的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校教育要而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关注学生隐性层面的教育,这与隐性课程的理念相契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教师开始深入研究课程论,隐性课程研究进入学校中。隐性课程的定义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称其为“隐含课程”或“潜在课程”,有的学者则用描述性术语对它命名,称之为“学校教育的副产品”、“学校给予人们的总和”,但大家都认同隐性课程对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施加影响,而这种影响是知识层面之上的,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隐性课程对人的作用难以量化,短时间内作用不明显,却对整个人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起着推动作用。本文在借鉴前人对隐性课程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化学教材中的隐性课程资源展开研究,从版面整体设计、内容联系、栏目设置等方面对比了课程改革前后人教版化学教材的变化。实验教材改革了教材的呈现方式,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学生活动和化学科学探究的特点,精心创设活动与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中,通过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教材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介绍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现代社会问题,体现了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展示化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在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实验教材实行弹性设计,不仅遵照课程标准精心编入必学内容,还编入拓展性课题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学,以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分析实验教材中的隐性课程资源的呈现方式以及教材各单元的隐性课程,以便设计适合的教学策略,并以《物质的变化》《生活中常见的盐》为例,说明隐性课程的开发在实践的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教学实践的研究,可以看出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可以促进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得学校教育更加贴近新课程改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