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手术前、后血瘀证的变化,探讨介入治疗手术对血瘀证的影响。观察不同因素,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常规实验室指标及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手术前、后血瘀证的影响。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IL-6、IL-8、hs-CRP在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以及其他因素对这三个炎症指标的影响。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患者IL-6、IL-8、hs-CRP与血瘀证的相关性。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血瘀证评分标准的制定提出建议及提供相关信息。方法纳入进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2例,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1990年修订)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参照1999年出版《实用血瘀证学》所载定量血瘀汪诊断标准采集集患者相关症状信息,并对患者进行血瘀证的评分、分级。收集患者介入治疗术前、后血清标本,检测IL-6、IL-8、hs-CRP水平。分析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瘀汪评分、等级的变化情况。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常规实验室指标及IL-6、IL-8、hs-CRP等指标与血瘀证评分、等级的相关性。分析IL-6、IL-8、hs-CRP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的证候要素以血瘀、气虚、痰浊最多,在介入治疗手术后,血瘀、痰浊证减少,气虚证增多。患者介入治疗手术前血瘀证分数较术后分数高:超过一半的患者由介入治疗手术前的重度血瘀证转为术后的轻度血瘀证。介入治疗手术前,男性患者血瘀证评分较女性高,但介入治疗手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血运重建术史(包括介入治疗史及心脏搭桥术史)的患者血瘀证评分较无该类手术史的患者高。介入治疗手术前血瘀证评分轻度的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均值较重度的高,但活化仝血凝固时间(APTT)水平则较重度的低。大于60岁的患者介入治疗术前IL-6、IL-8水平均值均低于小于60岁的患者,而hs-CRP则相反。介入治疗手术后,IL-8、hs-CRP水平较术前高。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甘油三酯、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肌钙蛋白(Tn-Ⅰ)、D-二聚体、血沉、纤维蛋白原(FIB)均与高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PTA则与其负相关。油腻饮食患者介入治疗手术前IL-8水平均值较高盐饮食、普通饮食、清淡饮食高。油腻且高盐饮食患者介入治疗手术前hs-CRP水平较油腻饮食、普通饮食患者水平高。患者介入治疗手术前IL-6水平与D-二聚体、血沉(ESR)、FIB负相关。手术史、中性粒细胞百分比、ESR与IL-8负相关。以介入治疗手术后血瘀评分进行分级,轻度患者术后IL-6、术前、后IL-8水平较重度低。介入治疗手术前、后血瘀证评分与术前IL-8呈正相关,术后血瘀证评分与术后IL-8呈正相关。介入治疗手术前血瘀证评分与术后hs-CRP成负相关。以术前血瘀评分等级作为分组变量,将性别、年龄、血运重建术史、术前IL-6、术前IL-8、术前高敏C-反应蛋白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和血运重建术史进入了方程。以术后血瘀评分等级作为分组变量,将性别、年龄、术后IL-6、术后IL-8、术后高敏C-反应蛋白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只有术后IL-6一项进入方程。对血瘀证相关症状进行了探索性的因子分析,提取了6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2.47%。第一因素主要是表皮及粘膜的血瘀表现,其贡献率最大,为19.68%。第二因素是患者的手术史,包括血管重建术史及一般手术史。结论1、介入治疗手术后患者血瘀证程度减轻,可以认为介入治疗手术是属于中医活血化瘀法。2、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以血瘀、气虚、痰浊三个证候要素最多,而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气虚证增多、血瘀痰浊证减少。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性别、是否有血运重建术史及凝血因子可能对血瘀证产生一定的影响。4、IL-6、IL-8与急性冠脉综合征血瘀证有一定的相关性,当指标增高时,血瘀证严重程度也增高。5、IL-6、IL-8及hs-CRP水平与年龄有关,且在介入治疗术后有所提高。hs-CRP与白细胞计数、血脂等指标相关。6、在血瘀证症状体征方面,皮肤、粘膜的表现,手术史、血运重建术史及舌脉是对血瘀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7、急性冠脉综合征血瘀证标准的建立可以参照现有的血瘀证量化评分标准。对原有的项目可以进行细化,并制定实验室指标的评价标准。可以删去一些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关系不大的项目,增加与本病相关的项目或改善原有项目所占权重。可以删去部分开展不广泛的实验室指标,增加较新的凝血相关的指标及已有较多研究支持与血瘀证相关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