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是多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我国其他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同时,区内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突出表现在边境人口较少民族分布区域自然条件差,发展起点低,历史欠账多,城乡发展差距明显,发展水平较低。因而要立足当地优势与要素资源禀赋,以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引导,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为切入,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改善经济发展实力,以提高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水平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包含着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让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地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服务于西藏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减贫、脱贫事业当中。随着1978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工作已经走过了三十几年的时间,由最开始的漫灌式扶贫到如今的精准扶贫,我国的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30%左右下降到2017年的3.1%。贫困总人口由当初的2.5亿下降到3046万。扶贫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仍有三千万的贫困人口存在,这些贫困人口大都集中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在当下显得尤为迫切。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特色手工艺的发展,民族特色手工艺不仅可以满足当地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而且反应了本民族的特色文化的传承问题。特色手工艺竹编和石锅不仅满足了门巴族运输和生活的需求,而且成为了代表墨脱特色门巴族文化的“明信片”。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替代商品不断出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面临着缺失、断代的危险。要想实现彻底消灭贫困人口和保护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我们需要根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思想,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关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理论,把扶贫资金用在真正有需要的地方,在扶贫对象上、扶贫策略上多下功夫,让当地群众在实现产业脱贫的同时,也达到弘扬和保护本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的目的。本文意在以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为契机,通过特色产业扶贫理论,大力发展墨脱县门巴族特色手工艺。确保在达到精准脱贫的同时,也赋予了民族特色手工艺传承、发展的活力,使得墨脱县门巴族特色手工艺成为带动本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