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至2003年我国企业共发行股份超过5800亿股,1229家境内上市,76家境外上市,市场价值42530亿元人民币,市场融资接近9000亿元(证监会统计数字),中国证券市场在短时期内取得了巨大发展。然而中国的市场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证券市场发育不够成熟,国有资产所有权的行使主体分散,股票种类繁多,流通股比例小,上市公司普遍出现效率低下,造假严重的现象。与此同时,国家试图通过国有股减持来弥补社保基金的缺口,由于政策的出台仓促而被迫停止,但已经对股市造成极端负面的影响和预期。由于上市公司存在数以万计的个人投资者,这些问题对社会稳定和市场信心产生很大的冲击,迫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公司治理问题。对此有人认为股权结构存在一股独大的问题,需要以国有股减持来使股权分散化;有人觉得国有股不能减持而只能缩股,有人觉得需要放宽机构投资者如银行、保险公司的持股限制;同时许多学者从实证的角度来分析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本文认为,仅仅改变股权集中度或是引入机构投资者无法解决目前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因为许多的研究虽然证明不同国家的股权结构和治理模式对应着不同的治理绩效,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完整和不同国家之间的具体历史和现实状况的差异,国家之间的比较不能说明那一种治理结构或股权结构更为合理,而只能说明不同的股权结构和治理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且我们比较的终极目的是要寻找那些对于我们国家的治理问题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思路,而不是全盘照搬。 我们认为,要改变目前这种现状,需要做许许多多的工作,包括:政府以适当方式行使自己作为国有股股东的权利并履行义务;加强外部的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建立公众的上市公司和政府的信心等。